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书法三题
梁能伟

一、书法网络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也开始在书法界流行开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书法网站就达到了数百家。这相对于书法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而言,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它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快捷速度,在于网民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的“言论自由”。信息传播的速度,书法报刊不能与之相比,“言论自由”,书法报刊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这可能就是眼下网络传媒所引以为自豪的。

从目前来讲,专业报刊如《中国书画报》、《书法报》都有自己的网站,其他的报刊杂志有的正在建立自己的网站,而有的专业报刊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将网络建设纳入考虑范围。可以看出,面对网络这样一个新事物,即使在专业圈内,人们对它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根据相关的数字,目前的书法网站,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个人所办或是纯粹的个人网站。而办网站的手续远不如创办一份报刊复杂,这可能是如今网站繁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做网站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把它当成一种事业来做的,也有的纯粹是玩玩,这就导致了网站水平的良莠不齐。

经常上网的大都是青少年书法爱好者或初学者,由于他们本身对书法的本质及一些书法现象缺乏深层次的了解,他们的言论往往就显得非常幼稚,加之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有过上网经历的人觉得没有什么收获,有的只是浮燥、无聊、空洞、乏味的感觉。书法网站毕竟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艺术类网站。因此,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严肃性。而如今的书法网站都缺乏这种严肃性,更缺乏深度和广度。换言之,书法网站缺少对书法家有更深吸引力的东西。再加上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自由”,使得很多人不愿来此“惹是生非”。为什么很难在网上遇见名家或高手,除了他们忙或别的原因外,上述网络本身的问题恐怕也是他们不涉足于此的因素吧?倒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网站还能经常见到他们的踪迹。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除几家专业报刊的网站有固定的经费外,其他的网站都是自费投入,且目前完全是无偿的,没有任何收益的。可以想象,在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下,别说网站自身的建设,光好的稿件就难以约到。

如今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虽今非昔比,但在书法家和爱好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能经常有机会上网抑或有电脑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是“想网兴叹”。书法网站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书法家的参与和支持,也离不开网站自身的质量建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书法网站不会对书法刊物和书法的走向、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

二、书法活动

硬笔书法活动的高潮,应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在90年代后期以来,硬笔书法活动在比赛、展览、编辑出版等方面都归于沉寂。新世纪以来,围绕硬笔书法的活动又多了起来,但整体上除了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等少数展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外,绝大多数活动都夭折或失败了。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l、广大爱好者对活动的主办、运作不了解,以致参与者少;2、活动的主办者缺乏对硬笔书法历史、现状、发展概况以及活动运作的了解,缺乏应有的策划和组织能力。我们知道,在现阶段,硬笔书法活动不可能全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大多数活动基本上是自筹资金或是商业赞助。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法活动要收参评费,本无可厚非。晟近几年,书法家做书法活动的越来越多,(活动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至少要具备活动家的素质和相关的活动能力,以便推出自己或更好的为书法的发展服务,特别是在现阶段。)但一些活动的策展人急于求成,不搞调查研究,仅凭一时高兴,就搞起全国大展、大赛来,由于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征稿数量上不来,后续工作无法进行,即使有结果,也是草草应付,不尽人意。还有的活动纯属商业诈骗,在征稿时给予参与者这样那样的承诺,一旦参评费到手,便溜之大吉,即便有参与者向相关部门举报,大多也不了了之。在近些年的硬书活动中已经出了不少这样的事情,以致广大爱好者怨声载道,谈“赛”色变。严重的伤害了参与者的感情和参与者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所以,活动的组织者应该以诚为本,因为,诚信不仅仅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大力提倡和必需的,而且也反映了书法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对广大参与者的一种务实的、负责任的态度。

在以诚取信的同时.要加强并且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活动运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安排。特别要借助《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等权威报刊对活动的征稿、评审、展览等参与者关心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消息发布,扩火活动的影响面,同时也提高了获奖者的知名度。一个成功的书法活动,首先当然跟较好的策划有关,但也跟主办者在活动的操作过程中积极与参与者沟通、综合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付诸力所能及的行动不无关系。这不仅是作者对展赛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主办方对作者权益的尊重。

三、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书法创作主要包括创作形式及内容,创作心态,过程及学养。几者相辅相承,互为弥补,互为融合,形成了整个创作的核心和内涵。

1、创作形式和内容的单调是当今书坛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形式和内容是书法作品整体的一部分,内容、形式选择合适与否,与创作的效果密切相关。《兰亭序》等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作者的笔墨技巧外,形式和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放眼今日书坛,形式雷同、千人一面:“月落乌啼霜满天”、“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俯首皆是。让人好生困乏,味同嚼蜡。这里面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今人对前人在形式上的简单重复和模仿:二是作者对创作内容的不了解;三是作者了解、熟悉内容的面太窄。大多数作者为了完成一幅作品,选定一篇文字,照抄无误即算大功告成。甚至连该篇文字的产生背景、环境以及文字的意思都没搞清楚,怎能不浮于表象?难怪有人说,当今的中国书坛是“匠人”最多的时代。

2、创作心态及学养是制约书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作心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创作,另一种是有意识创作。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的作品大都是在不经意间的无意识自由挥洒,是当时书家本真的自然流露。他们注重的是挥毫过程中的心灵释放,其结果当然是“无意于嘉乃嘉”了。有意识创作的典型例子应为张旭的创作,他在下笔前“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书写时“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李欣《赠张旭》)这是有明确的创作意识的。如今的书家创作,大都为创作的结果所束缚。每届全国书展及钢笔国赛,总有很多人购置了大量纸墨,彻夜书写,也不见得能写出什么好东西,精神疲惫不说,反而越写越没感觉。即使偶尔能有作品人选、参展,也显得缺少内涵。当前的书法创作总有一种浮躁的心理,都注重追求创作的结果。因为入选、参展便能加入中国书协、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功利性太强。

书家学养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法作品的境界、格调。现在的“书法家”,写字的人多,读书的人少。缺少文化的支撑,故意卖弄笔墨技巧,或僵化,或死板,锋芒毕露,流于俗气。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话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书法作者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谦虚好学精神,多汲取一些与书法创作密切相关的如历史、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旁涉绘画、音乐乃至摄影等相关艺术门类,不断在书法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学养。

 

该文获第四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原文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3年第12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bsf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