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楷书研究与思考
● 杨文浏

如果按“数字出效益”的理论推理,在当代硬笔书坛,楷书无疑是值得去认真关注,研究的书体。观照现实,它已有了一群耳熟能详的书家,一批精致典雅的作品,一系列骄人的赛绩。

看看近几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第6届特等奖5人中楷书有2.5人(罗零一行一楷),第7届特等奖楷书占3席,第八届楷书有1人获得特等奖。这里如果纯粹从数字来分析,楷书获高奖的比例是44.4%,明显高于其他书体。若纵向地分析这一组数据,我们会发现楷书在五、六、七届(即99年前)风头正劲,而到了八届则显衰微态势,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一、硬笔“楷书时期”的研究与思考

如果追溯硬笔书法的起源,我们会发现硬笔书法是艺术发展的幸运儿,它省却了艺术发展的萌芽、演变阶段,直接胎息于传统的毛笔书法。在现成“法”的滋润下日趋成熟,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支流。

当然,由于工具的差异,硬笔书{去的发展初期还是要逐步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找寻属于自己的“法” 这时楷书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如何起、行、收?如何淡化墨色及字法的大开大台?如何在传统章法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书写形式等.这些都成了硬笔书法发展初期必须面对,必须探索、解决的课题。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便涵盖于楷书的创作之中,因此在硬笔书法的发展初期,重视和推崇楷书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如果进一步探求.硬坛初期选择楷书除了“历史的”原因外,还有工具的、创作的、功利的等诸方面的缘由。

在工具性方而,硬笔书法与传统毛笔书法有较大不同。一是硬笔线条是点的延伸,挺健流畅为其特质;而毛笔线条是点的集合(即面的运动),浓淡枯湿、轻重缓急为其所长。二是硬笔用纸多厚而光滑,线条清洁爽净;而毛笔用纸绵软且渗化,线条墨色多变,“奇怪生焉”。因此从工具性上看,传统与现代之间.唯楷书一线相通,笔法、字法并无二致,只是缩小了而已。

从创作上看,由于硬笔书法发展初期“法”的不完备,人们便“尚法”,“守法”,楷书自然成为首选。加之楷书较易上手,因此在习书时间相对较短的情况下,楷书便容易出成绩。

从功利上看,报刊上大量刊发楷书,大赛大批楷书获奖,习楷自是蔚然成风,而这种局面又会极大地推动楷书水平的提高,“楷则风流”的硬坛格局便悄然形成了。

不可否认,在硬笔书法的发展初期,楷书盛行“善莫大焉”。它对于传承传统书法的笔法、字法精髓大有裨益,为硬笔书法继续、深入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天看来,“楷书时期”是硬笔书法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它为硬笔书法迎来新的春天做好了准备。

二、硬笔楷书创作的研究与思考

扫描当代硬坛,为数不少的硬坛名家是以楷书扬名立腕的,让我们科学地穿越时空,去认识他们吧。

鉴于在硬笔书法的萌芽状态就有人作这方面的研究,权且把他们归人“早期”。八十年代后.诸多因素促成了硬笔书法的繁荣,其间更足涌现了大批楷书高手,权且称八、九十年代为楷书的“繁荣期”。新世纪以后的楷书创作,我们姑且称为“承传期”。

1、早期(1935—1979)

正如粱继先生在《硬笔书法百年历史钩沉》一文中所言,这一时期的硬笔书法“是落魄与孤寂的”。

由于历史及文化的原因,钢笔传人中国后,虽然新文人大力倡导,但那时看中的是它的实用方便,而并非艺术性。包括那时出版的《一笔行书千字文》(陈公哲书)及《汉

字快写法》(黄若舟书)等字帖也大多是冲着“实用”出版的。新中国成立后,卢前、林似春、周稚云相继出版了几本钢笔字帖,但其宗旨仍然是倡导人们写好钢笔字,称之为“书法”仍显牵强。

如邓散木先生所书的《钢笔字写法》,其中范字特别强调提按,刻意摹仿毛笔的用笔效果。今天看来,无论其线条还是气息都要大打折扣的。

因此对于早期的硬笔楷书,这里只作史料性地介绍,不作过多地赏析。

2、繁荣期(1980—1999)

这19年是硬笔书法空前发展、渐趋成熟的19年,也是硬笔楷书创作收获颇丰的阶段。在硬笔书法发展史上的这一辉煌时期,硬笔楷书不辱使用,完成了其浓墨重彩的乐章,对推进硬笔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硬坛这一时期的楷书创作新人辈出,佳作迭现。八十年代初期的代表人物有庞中华、赵彦良、张秀、张杰、仇寅、卢中南、刘惠浦、李洪川等;而后有王惠松、谢非墨、周鉴明、于唯德、施建锋、翁志辉,芮德山等,九十年代后有赵祉强、汪明岳、徐伟、迟乃铭、殷延禄,邹仁男,许晓俊、孙光松等。

面对琳琅满目的精品,让我们撷取几帧来欣赏吧。

赵彦良先生的楷书应当属早期诸家的上品,其笔下蕴欧的谨严峭拔、褚的开张秀逸,较完美地表现了硬笔的线条特质。谢非墨先生的楷书自出机杼,风格独具.新意中有深的传统功力,屡获佳绩。孙光松先生虽出道较早,但登顶当在第七届大赛中,其楷端庄秀挺、毫厘不爽、以功夫取胜,属典型的传统派。

3、承传期(2000一 )

经过近二十年(80年代前姑且略去)的累积与探索,人们日趋明晰了硬笔与传统的契合点,这时候硬坛对传统的认识渐渐走向理性,硬笔楷书创作亦在无声地前行。这一时期涌现的书家有彭洪顺、贺东祥、倪俊冬、黄文泉、张玉波、陈伟、余中元、郑顺和、高甬春、姚玉良等。

从“法”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楷书作品似乎尚不若“繁荣期”经典,但如果从“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孙过庭《书谱》)这一点看,这一时期的楷书创作无疑向前迈进了一步。此时的楷书创作在追求点画精致的基础上已注意了气息的灵动。如彭洪顺的作品在魏晋小楷浑厚古朴间参之以行书笔意的婉转。作品面貌古气而不凝重,意趣盎然。再如倪俊冬的作品体势伸缩含意,用笔收放蓄情,作品面貌空灵潇散,沉静中见韵致。

纵观这三个时期的楷书作品,由“尚法”到“尚意”,这是乎是唐宋书法的延续.应该视为硬笔楷书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硬笔楷书式微的研究与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说,楷书属于书法中最能阐释技巧的书体,也是书法中“法”的准则。硬坛初期“尚法”是无可厚非的。

但当“法”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会有“质”变。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告诉我们这样一组数据(除少年组):楷书获特等奖中为1/5,一等奖为O/12,二等奖为22/60。它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是硬笔楷书的水平一落千丈了吗?笔者不这样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1、转益多师的结果

硬坛走过二十余年发展历程后,已培养了大批硬坛书人,许多当年的“楷”将在技法纯熟后已转向新书体的学习。而此前深厚的传统积淀会使他们在新的历程中显得并不吃力,于是转益多师的结果是他们在新的书体上凸现成就,而楷书渐为所弃。

2,审美转型的结果

硬笔书法“法”则确立后“尚意”自是必然。而楷书在“意”的表现上存在先天不足,其线条相对僵化,字法相对机械,这些都与抒情畅意的行草难以相比,于是人们的审美观开始由严谨工稳的楷书转向跳跃洒脱的行草,古朴稚拙的篆隶。

3、外因催化的结果

展望硬笔的明天,思考硬笔市场,似乎不应让楷书受宠-审视毛笔书坛,思考软硬兼施的趋势,似乎亦不应让楷书成为主旨。

因此笔者认为,硬笔楷书式微的原因不该归咎于其创作水平的倒退,而是发展得太快和人们的审美观转变造成的。

四.对硬笔楷书未来的建议

硬笔书法的发展现状及八届大赛现象都理性地告诉我们,在未来的硬坛格局中.楷书不可能成为主流书体。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放弃对楷书的学习与研究,相反我也在思考楷书的出路在哪里?

l、出面目

在深入全面地学习传统书法经典的基础上,是否可以从魏碑及其他书体中汲取营养,寻得几丝面目一新的消息。

2、生气息

临写楷书法帖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行、草书的学习,以便于在创作中融会贯通,克服楷书的呆板、僵硬,生发楷书新的气息。

3、求情韵

充分运用工具、材料,挖掘硬笔线条的潜质,令用笔与体势相辅相成,追求硬笔楷书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4、创形式

应当从“洪顺效应”中得到启示(不仅对大赛,也对市场),以新颖雅致的艺术形式为作品增色,创新出书祛与形式相映生辉的佳作。

当硬坛“行书时期”确立的时候,它标志着硬笔书法发展的成熟。而硬笔楷书地位的下滑,这是艺术发展作出的选择,我们应乐观地面对.思辨地看待历史。

该文获第四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原文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bsf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