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了孔令驰先生的文章《改改老习惯》(2006年第1期《中国钢笔书法》),感觉先生所言不免有些唐突,甚至狭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些传统习惯的轻视与误解。尽管文中提到的反叛精神可看作是对艺术的创新,尽管自古有不破不立的规律.但一些传统的习惯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经验证明是极具长期意义的,恐怕想改也改不了。就是能改。也要让现实做出选择。在此,笔者就孔先生意欲改掉的一些书写习惯是否应该改变发表一下拙见,尚请先生见谅。
关于舍“繁”取“简”。众所周知,书法艺术之所以是中国一大国粹.是因为它以中国所独有的汉字为载体。而汉字自产生至今少说也有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甲骨文向今文的长期而复杂的演变后,才有了通行于全国的繁体字。而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正是靠这些繁体通行字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换言之,繁体字是历史的选择。其问,从未听闻有哪位书法家嫌其难以识记欲将之棒杀。建国后,因汉字的实用性大大加强,于是颁布了通行简化字。简化字确有其便于记忆、书写的特点.可是很多人依然在简化字方面显示出了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错字、别字乃“家常便饭”。先生不见商铺招牌上形形色色的错别字也已成为“亮丽的风景”了吗?若是说简化字真的是那么容易识记,何以会有如此多的错别字“鱼目混珠”呢?可见,书法创作作为纯艺术现象,要求书写者必须有艺术家的心胸,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魄力,更要有艺术家的精神。因此,减少汉字书写错误靠的是踏踏实实做学问。那些书作中动辄错字连连正是书写者缺乏文化底蕴的写照。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书法艺术负责的人是不会让错字出现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的。
另外,书法艺术的魅力正是通过复杂多变的线条显现出来的,而作为纯艺术形式它也有必要与普通公文区别开来。书法家拿起笔来就会写出洋洋洒洒的繁体字,而让他们去“繁”取“简”,相信一样会出现一些字体上的低级错误。
关于变“纵”为“横”。书法的纵写形式历来以其形式美征服了很多人,尽管也有人尝试着改“纵”为“横”,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感这种形式因与普通书本形式接近而缺少书法艺术的个性美。而传统的纵式也是因古人的视读习惯做出的选择,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规律。现在一些人之所以有变“纵”为“横”的需求,乃生活习惯使然。既然书写者大多并未感到“纵”式有不习惯之嫌,又何必强求他们去接受“横式”呢?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横”式非常优越,也要接受现实的选择,历史从不抛弃“先进”。
再有,书法创作过程中,特别是行、草书创作中,“纵”式有利于笔画间的牵丝、呼应、贯气,更有利于笔走腕行的节奏把握,书写者也便于前俯、后退.使整个身心融人书写的愉悦中。
关于“左”起“右”终。孔先生在文中说,“如果悬腕作书,有了第一列,当写下一列后必然要顾及前列……犹如束缚了人的手脚一般。”那么“左”起“右”终就不再感到束缚了吗?其实,这依然是习惯已成自然的缘由。我们总不会因为大家都用右手写字而反对用左手写字吧?假如自古人人皆以左手写字,
我们右手写字岂不成了“另类”!书法创作中的“右”起“左”终是古代书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认定的形式。相信古时也有人尝试过“左”起“右”终的书写形式,但最终并未采用。总之,孔先生既不是倡议“左”起“右”终的第一人,也不能断定“左”起“右”终就比“右”起“左”终优越。至于“右”起“左”终会因墨迹未干而弄脏纸张更让人难以信服。凡练书法的人都明白:钢笔书法创作中,只有墨汁饱满的初始阶段才有弄脏纸张的可能.而毛笔书法创作中根本就不存在弄脏纸面的可能性。
鉴于此.笔者以为:习惯靠的是“养成”,绝非是简单的一个“改”字,有些习惯可改,有些习惯改不得。改与不改.能改或是不能改,取决于一种习惯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还是阻碍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三种习惯还是不改为好。一时不改。并不代表永远不改。以后的事,还是交给后人去办吧!
一家之言。还请众方家指教!同时,不知孔先生以为然否?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6年第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