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硬笔书法赛事此起彼伏于中国大地,如有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文华杯”、“文明杯”硬笔书法大赛等,其对硬书发展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难限量。今以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为例,简而述之。众所周知,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硬笔书法的发生、发展和日益壮大,由《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和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素有“国赛”之称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以其恢宏的气势和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以对中国硬笔书法发展所起的鲜明而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庄严而神圣地屹立于硬笔书坛,成为中国硬笔书法赛事的标志性品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硬笔书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营造学书氛围 培养硬笔书家
不难想象,对于热爱硬笔书法艺术的人来讲,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我们回眸硬书界的过去,打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幌子,以赚钱为目的的硬书大赛比比皆是,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即便是在书法学习环境大有好转的今天,这种状况仍难令人乐观。在此环境下,有多少人上当受骗而徒呼奈何,有多少人陶醉在虚无的成功喜悦里不能自拔,迷失了追求艺术的目标和方向,又有多少人清醒过后已悔之晚矣,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学书的原始冲动和兴趣,不再涉足硬书半步。可以说,这些不正规的硬书赛事为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和进步,设置了重重的阻力和障碍,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的打击显然是致命的。
相反,在这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却能超凡拔俗,出污泥而不染,高瞻远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她一开始就将着眼点定位于真正弘扬书法这一国粹上,将落脚点放在硬笔书法爱好者的根本利益和书法水平的提高上,从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她从中国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实际出发,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想人之所想,甘为人作嫁衣,不收取参赛费用,减轻参赛者负担,为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免费的精神大餐,构筑了一个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舞台。所以,她一出现,就令无数的硬笔书法爱好者欣喜若狂、拍手叫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已走过了九届,接受和喜欢她的人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就是她确实起到了净化硬书坛的作用,为硬笔书法爱好者营造了良好的学书氛围。
毫无疑问,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在硬书界确立了自己的正统、主流和权威赛事的地位之后,必然要成为硬笔书法爱好者实现书家梦想的摇篮。事实上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硬笔书法爱好者,都是伴随着大赛的举办而成长起来的,在其从爱好者向书家的演变和转化过程中,大赛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里马”们通过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伯乐”的发现脱颖而出,被硬书界所认可,最终圆了书家梦。如早期成名的书家,已成为当今硬书界的领军人物,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硬书精英已成为硬书界的中坚力量和脊梁,还有更多可看作硬书事业希望和生力军的后起之秀在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这块肥田沃土的滋养培育下,正在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应该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在培养、挖掘、造就硬笔书家上功不可没。
检阅硬书队伍 促进硬书发展
如果以1982年首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成功举办作为中国硬笔书法的真正发端,那么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硬书队伍从弱小到庞大、从游离到趋于稳定、从幼稚到成熟,于质量、结构和成分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对每一时期中国硬书队伍发展变化的具体状况作以综合评价和理性分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义不容辞的责任。
毋庸置疑,由于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评委都是硬书界公认的资深书家、学者,且其构成合理、阵容强大、评比公正,所以其完全具备了检阅硬书队伍的资格和能力。二十余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无论面对硬书的高潮或低谷,还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诱惑,她都能够坦然处之,沉着应对,摈除各种杂念和干扰,穿透硬书坛纷繁杂乱的现象,观照中国硬笔书法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硬笔书法事业及爱好者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硬书队伍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检阅作用,为全面分析中国硬书队伍整体状况提供了祥实、可靠的依据。
也正是缘于上述理由,每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在划上圆满句号的同时,客观上不但对前一时期硬书发展的状况给予了概括和总结,而且为下一届书法大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思路和新理念,为下一届书法大赛再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一次大赛的逐鹿结果,既令人欢欣鼓舞,又会成为书法爱好者和书家们向书法艺术高峰攀登的新起点、新目标和不竭的动力。如是,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连续成功举办,掀起了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学习热潮连绵不断,促进了硬笔书法整体水平逐年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硬笔书法事业持续、健康、深入地向前发展。
肩负历史使命 满足文化需求
二十多年来,中国硬笔书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其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老调重弹,其实是关乎中国硬笔书法命运的大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引起硬书界足够的重视。
中国硬笔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方位,她究竟有着多大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价值,她应该怎样发展以及向何处发展,她的前途和命运是一片光明还是惨淡漆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继承与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应该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硬笔书法发展的脉搏,肩负起历史使命,既推崇传统文化,又能引领时代书风,不断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有益的成分(如在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基础上,举办了两届中日硬笔书法精品联展,既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硬笔书法的影响,又汲取了外来营养),为我所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确起到了坐标与导航的作用,较好地解决和回答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同样,对于热爱硬笔书法艺术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因为她已深深地植根于硬笔书法人的心中,成为其生命的期盼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其精神寄托的港湾和心灵栖息的文化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已在硬书界构筑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魅力无穷,光芒四射;编织了溶入硬笔书法人血液之中的文化情结,挥之不去,永驻心间。她如同春节晚会一样,令万千颗心为之默默地守望而又心甘情愿。假如真的有一天,她不再来,相信会有无数的痴情者翘首以盼、望眼欲穿,面向九天发出心底的呼唤。这便是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影响力之所在,也是硬笔书法人的文化需求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