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王文治,生于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卒于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字禹卿,号梦楼,晚年信佛,法名达无,字无余,江苏丹徒(现镇江)人。王文治从小聪慧好学,12岁能诗、工书。少年任侠,狂放不羁。24岁取中拔贡,到北京应廷试,和姚鼐、朱孝纯、彭澧等人结为好友。30岁中一甲三名进士,授职编修,擢升侍读。乾隆二十九年(1765)35岁的王文治外放云南临安知府。三年后罢官归里一度担任过杭州、丹徒等书院山长。
王文治有多方面的才艺。诗,工整精炼,雄杰宏亮,与袁枚、蒋士铨、赵翼等并称“袁王蒋赵”,袁枚称其诗“细筋入骨,高唱凌云”;又精于音律,在杭州时曾帮助制作新曲,教习歌伶,迎接乾隆南巡,家有家乐班子,亲自教习;他还擅画,尤长墨梅,还善于鉴赏等。王文治有著作:《快雨堂题跋》、《王梦楼先生墨迹》、《王梦楼绝句》、《梦楼诗集》、《梦楼选集》、《鹤归楼》、《蝶归楼传奇》等传世。
王文治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当是他的书法。蒋宝龄《墨林今话》云:“(王文治)以书法妙天下。”他是清代中叶典型的“帖派”书家,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和政治生涯,其书名冠称当时,与刘墉、梁同书并作“刘梁王”; 有“天下三梁(梁国治、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王文治)”的盛誉,王文治是清代“帖派”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面就王文治的书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作简要探讨。
二、王文治书法的来源和取法
形成王文治书法风格的关键是其对古代书家的取法,王文治书法究竟从何而来,取法古代何家、何派,这对我们准确把握他的书法,分析他的书法成就以及对他评论的客观与否是为重要,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书家的成功,“取法乎上”、“转益多师”至为关键。王文治属于典型的清代“帖派”书家。这派书法都以“二王”尺牍为指归,秀逸的《兰亭》书风最为心怡,但其最用力处当在赵孟頫和董其昌间。我们从王文治所留下的书法作品来看,和清代其它书家一样对“二王”书法下过很大的功夫,王昶《湖海诗传》:“禹卿行书效《兰亭》、《圣教》。”行书《修和管领七言联》就是集《兰亭序》所成。董其昌书法也是他用力的对象,他的行书和楷书不但明显受董其昌的影响,而且还有临香光的行书作品,八言联:“秋月春花当前佳句,法书名画宿世良朋。”可见对董书的垂亲。对照王文治所留下的作品来看,他的书法来源和取法远不止与此。唐代有褚遂良、李邕、钟绍京的《灵飞经》以及唐人写经等;宋代对米芾、东坡多有涉猎,米芾的爽洁和东坡的书卷气在其作品中时有出现。元明两代更有赵孟頫和董其昌作力最深;清代对乡贤笪重光也有取舍:“太守(王文治)则天资清妙,本学思翁,而稍沾笪江上习气” 【4】 。在自书《快雨堂偶然书》册页中,对唐代李邕书法有独到见解,“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北海所独。”特别是到了中年,得张即之真迹着意临摹,是其学书重要转折,也是形成自我面貌的关键。曾自言:“人知张(即之)师海岳(米芾),而不知其出入欧(阳询)、褚(遂良)。” 【5】 足见对张即之书法研究的深入和推崇。
由此可以看出,王文治的书法是“融汇百家,自成一体”的。但是,总的来说其书法的取法对象,以“二王”以来的“帖派”书家为主,特别是“赵、董”浸淫犹深,南宋的张即之对其晚年的书风影响至深,是形成个人书法面貌的重要因素。
三、王文治书法艺术审美特质
纵观王文治的一生,虽然为政、好佛、擅诗词、通丹青、懂音律,但对后世产生影响,作出最大成就的当是他的书法。他的字风神俊逸,与诸城刘墉,钱塘梁同书齐名,时有“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之誉,可以说,王文治的“帖派”书法达到了清代中叶的最高水平。从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王文治的墨迹来看,他主要善于行楷和行书两种书体。
(1)行楷书。从以上王文治所遗留下的作品统计来看,行楷书有5件,它们是《剪水山房诗序》卷、《诗翰》手卷、《快雨堂诗翰》、《圣主得贤臣颂》、《渡海吟卷》。在这五件作品中《渡海吟卷》更接近小楷。我们认为,虽然王文治形成自我面貌的书法当是行书,但就其书法水平高低来看,其行楷书要高于行书。他的这路行楷书,受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影响最大,也处处透出“二王”和宋人的笔意。如《快雨堂诗翰》,该册页写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王文治53岁,乃中年力作,是写于被免官闲居家中之时。这件作品从点画来看,笔笔饱满、到位;从线条来看,中锋用笔、藏锋起笔、收笔有力、力贯笔尖,表现出高超的用笔功底;从章法看,有行无列、安排老到。不愧为“探花”出生,有坚实的小楷功底。包世臣《艺舟双辑》云:“(王文治)方寸真书能品下。” 【6】 当指的是这一类书体,如赵彦偁所云:“先生初登翰苑时书,笔力遒实,体制整密。虽有逊晚岁脱化处,然无晚岁疲滑意习。”赵彦偁不但看出了他早期和晚期书法的差异,而且还指出了这个差异的优劣,是深识书法之语。
当时,王文治和刘墉、梁同书是并行称颂的。比起刘墉的行楷书,刘墉之书风格强烈,虽为“帖派”书家,但用笔已有诸多碑派之意,表现出更大的气象。所以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而梁书在审美感受上更近于王文治,然力量和气度略逊于王,他们和“刘书”相比更为平和、纯正,“帖派”书风更为典型,但缺少自家面貌,未有跳出“赵董”窠臼,所以,其书法艺术水平当在刘墉之下。
(2)行书。王文治的大量书法当是行书。他的行书又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取法“赵董”一路,另一种是明显受张即之影响。第一类书法风格的作品,比较少,但艺术水平高。这一类书法虽以取法“赵董”为主,但《圣教序》、《兰亭》和宋人的如东坡、米芾的影响很明显,如《大观太清楼帖卷七跋》、《唐玄宗书鹡鴒颂卷跋》和《快雨堂偶然书》册。这三件书作,清纯秀逸、典雅端庄。这类风格的书法,线条爽洁、舒展,结构稳健、安详,其章法老练、不激不厉,表现出高超的驾驭毛笔的能力,是王文治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王文治所存的书法墨迹中,个人面貌最强、影响最大、数量最多的当数中晚年后,参入南宋张即之书风的行书作品。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王文治的书法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形成独特个人面貌,对其影响最大的当是南宋书家张即之。张即之(1186-1263)南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号樗寮,历司农寺丞,授直秘阁,工书。《宋史》本传有云:“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 【7】 我们看张即之所遗留作品,他的点画质量很高,特别是他的起笔和收笔交代的很清楚。但是“除了用笔更短促尖利、粗细对比更为强烈之外,张即之没有太多的自创。” 【8】 所以,从整个书史来看,其时名很大但艺术水准不能入大家之列。按王文治自说,他中年后得张即之真迹,潜心研习,所以,张即之的痕迹非常浓重。起笔往往露锋,行笔中侧锋互用,收笔特别有力,这些都保留了张即之书法的优点。但是,张即之的不足也通通拿了过来,横画和竖画粗细明显,给人以单调、装饰之感;短横和点单薄无圆润之态;捺脚多易出现圭脚,是乃大忌;特别是他的线条过于的光洁、扁枯,缺少质感,是“帖派”书法之通疾。这类风格的书法作品最多,如《梅横雪照七言联》、《过夷门诗》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句》轴等。《梅横雪照七言联》写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王文治60岁,应该说很多张即之书法的习气已经有所意识,他的装饰性和过于硬枯的笔画被淡化,但是,受张即之书法影响的气息仍然存在,挥之不去。
(3)草书。王文治存世的书法作品,基本都是行楷和行书,这是清代“帖派”书家共同特点。王文治还有一件临王羲之《十七帖》草书,我们从这件草书临书作品看出,其临帖功底极其高超。中国书法的学习方法,临摹古人法帖是不二法门。也是书家成功的基础。他曾有诗云:
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
米芾的一个“集古字”,说来轻松,其实是一个怎样的艰苦过程啊!所以,王文治作为清代“帖派”代表书家,其临帖功夫当然深厚。这件作品不是对临而是意临,参入了很多个人的书意。《十七帖》被誉为“草书之龙”,其主要审美特质为古朴、厚重,保留了诸多的章草笔意,既流畅又迟涩,在古朴中给人以遒峻之态。但这件临书,完全按照自我意识临写,流畅、婉转、化古为今、极具个人面貌,给我们如何临帖、如何出帖形成自己个人风貌,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对王文治书法的评价
古人对王文治书法评论较多,也褒贬不一。清姚鼐《惜抱轩集》:“(王文治)其书与诗尤能尽古今人之变,而自成体。”姚鼐与王文治交游甚密,也有书名,评论比较保守也较客观。清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曰:“梦楼书秀逸天成,得董华亭神髓,与钱塘梁学士齐名,世称‘梁王',学士每自谓不如,盖天分不可及也。”这里的“学士”是指梁同书,比较二人的书法不管从风格面貌、线条质量还是艺术水平来看,“梁”都比不上“王”,这确实有“天分”问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勤奋。“自明董尚书其昌死,今无人焉。非无为书者也,勤于力者不能知,精于知者不能至也。禹卿作堂于所居之北,将为之名,一日得尚书快雨堂旧匾,喜甚,乃悬之堂内,而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为书自娱于其间。” 【9】 我想,这一定是事实。正如孙过庭所言:“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学书勤奋的例子在古人中比比皆是,也是书家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王文治书法评论的焦点和最大的价值,是对中晚年取法张即之后,其书风的转变和建立。这一点也是研究王文治书法最具意义者。向橤言:“梦楼精于帖学,秀逸天成,晚年喜用挑法。又似张即之,亦为时所推重。”还有上面赵彦偁所评论等都认识到王文治受张即之的影响,但没有价值上的评判。杨守敬《学书迩言》:“梦楼书法虽秀韵天成,或訾为女郎书。”就提到了晚岁取张即之的好坏、高低问题。他肯定了王文治书法秀逸的一面,但同时也指出了他柔媚有余而气魄不足之疵。这一点晚于他近30年的钱泳,说得比较详细也比较刻薄:“太守天资清妙,本学思翁,而稍沾笪江上(重光)习气。中年得樗寮(即之)真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而姿态自佳,如秋娘傅粉,骨骼清纤,终不庄重耳。” 【10】 应该说钱泳评其纲要,是符合事实的。中晚年之后自成面貌的行草书,从艺术品位上来看还不如早年师法“赵董”的行楷书。这一类书法,虽然清丽淡雅,不激不厉,但锋偏气弱,线条单调,缺少蕴藉、厚重之感。
不过,尽管如此,王文治的书法成就是不容抹煞的,他是清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是典型的“帖派“书风,清新秀丽,有自家面貌。虽然清代中期是书史上又一个“帖派”发展高峰,出现了如王文治、刘墉、梁同书等学有所成的书家,但总体水平是不如元明时期的。正如钱泳所言:“三公者,余俱尝亲灸,奉为圭臬,何敢妄生议论,然见文清笑侍讲为灶下老婢,侍讲亦笑文清为滕公佳城,太守笑两公,两公亦笑太守,岁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谓三公必传,可与松雪、思翁争席者,则吾未敢信也。” 【11】 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非常有见地的。
注释:
【1】主要来源于:吴 木主编《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月版。《书法丛刊》第八期,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书法丛刊》第二十六期 文物出版社,1996年1月版。《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清(15)》上海书店出版,1994年10月。《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篇(6)》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博物馆藏品目录》。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宋拓真本大观太清楼帖卷七》文物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汪文娟编《历代名人楹联墨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6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五百三卷。
【3】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
【4】清钱泳《履园丛话》第296页,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
【5】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转自季伏昆编《中国书论辑要》第467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6】包世臣《艺舟双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5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7】《宋史·列传》张即之。
【8】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33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9】清姚鼐《惜抱轩集》。
【10】【11】清钱泳《履园丛话》第296页,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
(
《书画艺术》 2004年第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