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南 l950年l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问:卢中南先生,你是当代书坛软硬兼施的知名书法家,请介绍一下你与书法结缘的情况好吗?
卢中南:我从小喜欢写字画画,爱好使然,加上父亲和学校老师的严格教育,对写字兴趣日益浓厚,在农村插队落户时坚持工余时司也学习写写字、画点油画什么的,但是,命运最终让我选择了一个职业——写字。l972年底,我参了军,在野战部队学习军事地形学并搞测绘、标图,工作要求之一就是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种书体的书写。l977年我被调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要工作是完成博物馆展览说明文字的书写任务。军队地图标绘和博物馆文字书写的实践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锻炼,特别是楷书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水平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这还仅仅停留在实用阶段,博物馆领导和观众的审美要求就是工整漂亮、清楚易识,不写错别字和异体字,也不能有过于强烈的个性风格。1985-1987年,我考上了原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书法大专班,跟欧阳中石先生和其他老师学习书法。1987年以后,军博展览的文字书写都改为机械或电脑排版制作,我也就很少再写版面又字说明了。可以说,从1977年到1987年我王要的工作是弓了十年的实用毛笔字和美术字。
问:你参与硬笔书法活动是什么时候?
卢中南: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与钢笔字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有同志对我讲,说《北京晚报》登消息要举行首都青年钢笔宇大赛,你为什么不参加试一下?他还把报纸给我看。这样,我晚上写了一张钢笔楷书作品(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上写了一首五言律诗)第二天就按照地址寄走了。没有想到后来竟获得了北京市“首都青年钢笔书法比赛”一等奖。说句心里话,那时真不知道写钢笔字还能够获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因为从来没有练过用钢笔写书法作品。当然,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获奖之后,不仅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书友(现在还有少数同志仍然继续在孜孜不倦地做着硬笔书法事业),也通过办钢笔字讲课班、函授作业批改、举办钢笔书法作品比赛展览、编写钢笔字帖教材等活动,使得自己的楷书钢笔字书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在l989年以后,我辞掉了“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教学部主任的职务,很少参加硬笔书法的各种组织活动。但是,我现在除了为出版社写一些钢笔字帖以外,还与硬笔书法界各位新老朋友保持着友情和合作关系。
问:请谈谈你是怎样看待硬笔书法这门艺术的?
卢中南:硬笔书法事业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发展到今天走过了风风雨雨、忧喜参半的二十多年。我作为一个曾经参与过的“局外人”,尽管身不在硬笔书法组织之位,但是心还关注着硬笔书法事业的每一步发展,经常还“顾而_口_之”。我始终在想,硬笔书法事业作为社会王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普及硬笔书法知识、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锻炼和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使用硬笔书写能力等诸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从这万面来认识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应该说是大有可为的。如果我们的硬笔书法组织者、活动者、书写者能够为广大青少年多提供一些好的、适合他们学习的各种范本,多做一些让他们了解硬笔书法、掌握用硬笔书写汉字技巧和方法、进而加深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等方面的普及、宣传、倡导工作,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目前,有不少矢志于硬笔书法事业的仁人志士正在做着这种工作,相信一定会有成效的。
问:你是如何看待硬笔书法的普及、提高和发展的?
卢中南:说到硬笔书法的普及、提高和发展,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觉得,与其高谈阔论,不如脚踏买地先做些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如果要让青少年学习硬笔书法,掌握和提高硬笔书写能力,适应我们社会的各项要求,就应该在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上下工夫。一旦他们认为,写好硬笔字确买不仅需要而且也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时候,才有可能让他们和家长投资学习。我知道现在有相当多的硬笔书法家擅长写行楷书,写得非常好,如果能够与出版社、硬笔书家一道专门研究、书写、出版一些既规矩、又好看、写得快还不太费力的行楷书字帖,有针对性地进行技巧、要领解说,使他们(主要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以上的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能够较快地熟悉、掌握要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样效果恐怕比较好。另外,我们的硬笔书法家能不能放平心态,不必为是否有艺术性而和毛笔书法家去争高低、排座次,把目光投向在校生的实用钢笔字训练教学上,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把字写端正后又写出实用好看的钢笔字来。今天的小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明天就会有更多的同学成为书法爱好者,甚至将会出现新的书法家。当然,这样说,并非是让所有的人都去当书法家,事实上也不可能。正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播放的那些小小年纪就唱得一口好京戏的孩子们,你会看到京剧振兴的希望,但绝对不敢断定他们将来就一定会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书法都是中国的国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学习、保留以至于发扬光大,乃是全民族的责任,但不是全体人民都要去做。然而如果大家都不去关心、扶持,基础就会缩小、弱化甚至消亡,那样的话,别说硬笔书法,就连京剧、书法都岌岌可危了。本来,硬笔书法事业现在就面临着“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自己的日子真无奈”的窘境,如果还不调整心态,适应变化,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占领应该占领的阵地,那么硬笔书法面临的就不是发展的问题了,能不能生存下去都难说着呢。
北京市著名劳模李素丽说过这样一句话咱们做的都是最普通、最平常的事,但是要把它做好是不容易的。此话就像她的名字,既很朴素,又很美丽。从事硬笔书法事业如此,从事钢笔字书写教育也是如此。写字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谁不写字呢,谁又不愿意把字写得又快又好看呢?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事情可做。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这些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呢?如果没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硬笔书法学习热潮,我们这些所谓的“硬笔书法家”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写字这件事情,看起来虽然简单,做好也是不容易的。因为第一自己要写得好,如果要教别人,还要教会、教好别人。如果要写钢笔字帖,既要写得好,同时还要想办法让人家认可——买去学习。世界上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根本就不简单,同样,看起来普通的事情如果做好了也就不普通。关键在于认真。很多人的成功都是从很平凡、很不起眼的地方开始认真做起的。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客观上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都感到方便、受益,二是主观上的,做成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后悔。
问:先生出版的钢笔字帖很多.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请谈谈书写字帖及作品创作方面的感受好吗?
卢中南: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钢笔字帖的书写。我总想,自己从小是在父辈和学校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打下了一定的毛笔宇基础,至今受益非浅。这我要感谢父辈和老师。如果我们现在也像他们那样,哪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绵薄贡献,使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得到我们曾有的教育,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因此,近些年来,我多次应出版社之邀,接连书写了不少钢笔楷书字帖和少量教材。这里面有的确实还是认真书写的,也有个别的因为工作繁杂,忙里偷闲赶写的,不仅自己不满意,不少同行和家长也提出了批评意见。为此,自己有愧于广大读者和学书者。
我写钢笔字帖的王要注意力放在楷书单字结构练习上,没有在笔画和章法上更多地动脑筋。前几年,我和阿敏曾对此交换过意见,认为钢笔宇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写出毛笔字的味道,因此我承认,我写的钢笔楷书字帖只适合初学钢笔楷书的中小学生临摹,谈不上硬笔书法的艺术性。我的硬笔书法创作也是数量很少而乏善可陈。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作品中,我对硬笔书法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分追求毛笔书法效果,笔画提按明显,瘦劲有余,变化不够。后期作品虽然笔画提按变化不大,但是结构体势还是偏长,取法也比较单一。章法单调,多借助界格,行气不足。这些都是我自己感觉到的作品弱项。如果说优点的话,我认为主要是取法唐楷,结构法度还算严谨。
有朋友开玩笑对我说当今中国硬笔楷书字帖“流毒甚广”者,庞氏首推第一,你就是老二了。我说,很惭愧,把我和庞中华先生相比是不合适的,就庞先生的声名及其对硬笔书法的贡献,我比他是“王奶奶比汪奶奶一差三点”还多。名列第二,更是无地自容。前几年,我在一次聚会时对庞先生讲了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那是我在新华书店买书,听到身旁一对父女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父亲坚持让女儿买卢中南的钢笔字帖,认为写得好。但是,女儿不愿意,挑选了庞中华的。父亲干涉,问其理由,女儿一面翻看一面理直气壮地说:“卢中南的字好看不好学,庞中华的字好学”。我站在旁边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谁都是愿意听好听的呀。庞先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很平静地对我说,你的钢笔字有毛笔功底,而我缺乏。他这番话别人也有同感。事后我想:那什么是又好看又好学的钢笔宇呢,我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宇呢?坦率地说,直到现在,我知道这种想法很天真,虽然想这样做,但是始终做不到。
问:请介绍一下你的涉外活动情况和家人的情况。
卢中南:因为我是个军人,所以没有涉外活动。我的家人都很好。谢谢大家的关心。
原载《中国硬笔书法》200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