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在的社会政治倾向,大家都在讲和谐统一,报头刊物也在呼吁社会和谐统一,正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教育经费过高、投资环境恶化、亲情背离、人才浪费、改革开放政策放开而建设者缺乏享受改革成果等多种现象,所以中央乃至整个国民才呼吁提出营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其实,上述的现象只是“沧海一粟”。前不久,我从“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网”看到了一些人士发的帖子,说得很好,正合符了当前建立硬坛和谐环境的要求。大概的意思是“南北硬协合法化之争”、“中钢大赛vs硬笔书法家”等事宜。应该说,他们是真正站在推动硬笔书法的角度来看待硬笔书法的发展,而不是在硬笔书法怪圈里“明枪暗斗”或“争逐名利”,说白了,就算是出名了也算不了什么,也就是在圈子里打转转,也就是信奉你的人、不知到底细的那些书法爱好者知道你的名字,碰上瘪三,你的字会一文不值,有可能把你的“心血”当着擦屁股纸使用呢。一名书道朋友说过,书画本来就是闲来冶情之事,只是当权者和后者把它描绘得如此玄妙并赋予了无形的权利。当年王羲之要是不身肩官衔,不被皇上所宠,只是一个会涂鸦的平民百姓,那他的《兰亭序》就不会为历代书家所推崇。看来,当书法变为一种可以为政治服务的机器时,他就开始与谋求利益的特权紧紧挂钩了,毕竟,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只是掌握着文化生杀大权的官员所施的计不一样而已,也许上面要求是好的,下面人执行的时候却按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把路线弄歪了,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你目睹现实种种迹象,稍微思考一下,不难发现生活就是这般无奈,也许,这就是社会的“游戏规则”。
我们提倡硬笔书法的和谐统一,就是要倡导营造一个宁静安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思想环境、创新环境和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建立一个人人关怀、人人相互学习借鉴、人人互惠共赢的书学氛围,让硬笔不再是随便写写就是书法、用竹棍写字那叫技法的怪圈;也不要出现那种只会写字、文化基础薄弱的“硬笔书法家”。站在硬笔书法事业的立场上,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她的发展助一臂之力,或大或小,都是“功德无量”。因为薄弱的硬坛理论需要有人支撑、前仆后继,良莠不齐硬坛队伍需要补充血液,硬笔书法教育即写字课需要有千千万万的良师来担纲,中国再怎么富裕,也不会每个人都用上手提电脑办公,硬笔书法——更有她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书学氛围,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 主抓写字课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
教育部门和学校重不重视,这关乎到全国青少儿整体的习字水平。毛笔书法作为退出日常书写的舞台成为纯艺术,在当今乃至今后相当年代里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书写工作的需要,而硬笔成为了当今社会乃至以后书写工具的主流。一个人书写水平的高低,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就像幼儿早期教育一样,虽然接受能力有限,但它作为基础教育在以后的生活中却占着重要的地位。比如通过写字锻炼孩子的意志;通过正规赛事激励孩子的斗志;通过练字知晓与之相关的领域知识;或通过练字能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等等。
既然我们现在讲和谐,那和谐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提高整个青少儿的书写水平也叫发展,这也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利国利民大事。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写字课是列入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程,但是落实到各个省市和各所学校,这种规定实际上已或多或少变为了虚设,有的省市很重视,有的省市就不行,更不要说市以下的镇、村了。林林种种的现象,地区之间的差异就会秃现出来,反映在青少儿身上,自然就代代相传,连书信也难得写,怎么能够写好字呢?其实,如果是单纯写字那又是错误的,毕竟写字联系的知识较多,在实际教育中,写字总是与提高综合素质在一起,她只是一种促成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渠道而已。但是虽然是小事,有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还是没有重视写字课的存在,认为那是“旁门左道”的事,写字课开不开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本地区或者是本校的学生升学率,因为这关乎到上级教育经费的拨款和地区、学校的教育成果,有时文化底蕴这个词,就好比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用穿着打扮弥补自己的缺陷一样,认为穿得阔,就表示自己有很高的文化,其实不然,在熙攘的人群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你到底有多少“知识量”。
故此不难想象,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疏忽,自然就落实在每个学校的教学课程上,学校开不开写字课,那是学校自己的事了。不开则罢,开,那就得有人教,外请师资还得再列开支,消耗学校的财源,不如就将就学校的资源就地取材,既是教学任务,又不会增加开支,何乐而不为?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尤其是中小学的大部分老师的“三笔字”都过不了关,更不用说如何教学生写好字,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近日到石家庄图书大厦看书,随便翻阅一些所谓“名家”出的钢笔字帖:结构走样、点画变形、不懂章法的硬书作品让人咋舍,有的还是学校的高级教师,有的还身兼了无数协会头衔的会员、理事、副主席。“字”就这样被“糟蹋”了,这既是硬笔书法的悲哀,也是毛笔书法的悲哀,因为上面作者写道,他也学了魏晋唐宋的书法字帖,也吸取了现代流行书风的积极因素,看来,毛笔、硬笔书法都是躺在一条船上的鱼儿了。再说毛笔字,现在的老师上课都派不上用场,只有粉笔和硬笔常常是“形影不离”,硬笔字都写不好,那粉笔字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当今多数教师“三笔字”状况的一个缩影。学校,不应该只注重“产品”的进入和产出,而应该注重“产品”的优质,就业难一方面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弊端,理论、教条式的教学只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听话的、会言辞的、为官的、有特异功能的超人,而不会培养出一个会独立的、实际运用知识的、广域知识的现代人。2006年度《中国青年》杂志中一篇文章一语道破天机:部分高校只是一部诈钱的机器,学校学的课程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是少之又少,转了专业到生活中就是门外汉,还得从头学起。话是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写字课开设好不好,当然好!但这除了主管写字教育部门的重视外,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应把她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来抓,把她视同重要课程来对待。因为写字不仅纠正学生的坐姿、锻炼学生的意志、开阔字外功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青少年近视。写字是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别人,更能成就整个青少儿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修身养性”历来是精神世界的代名词,书画作为步入“修身养性”世界的一种渠道,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重视传统文化并不压于我国,但是,当我们这一代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电脑游戏或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同时,日本的青少年却热衷于对书法的挚爱,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展现自我风采的一种荣耀,就连成人也一样,即使打印好一份文件需要签字,他也会亲自在纸面上工整签下自己的名字。难道我们发展了自己却忘了祖宗?
二、 硬笔书法协会的和谐是凝聚会员和壮大队伍的战斗堡垒,也是推动硬笔书法事业不断发展的领头雁。
当前一些硬笔书法协会的现象,用山西省省长于幼军痛批行政审批大厅“只挂号不看病,或者是收发室”的一句话来概括委实不过。前不久高惠敏先生拒绝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成员一事到是引起了悍然大波,这种不尊重他人意见而给别人戴乌纱帽的做法难道只有中国书法家协会才这样做?说实话,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的设立对于推动硬笔书法事业发展做的事是少得可怜,自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举办的“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展”以来,几年来是庸碌无为,就有点像上述说的“只挂号不看病”的现状,历次挂着中国书协名头举办的大赛或展览,什么时候又让硬笔书法与之同步过?另类的硬笔书法只好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钢笔书法报、硬笔书法在线、广州硬协、香港硬协等一些社会团体、网站报刊的作为下继续有着她的喘息机会。然而,作为中国硬协的两个南北协会,为了争一个合法化却在闹别扭,难道就没有想到要南北统一?这点道理应该学学当年两个南北国家统一的德国。不就是硬笔书法事业嘛!合并又何妨?得让让全国百万的硬笔人有个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吧!然而如今怎样,都是分割为阵,也许这有各自的苦衷吧!但最不原谅的是以此为由捞名夺利的权势之争,这让许多热爱硬笔书法的爱好者大失所望,不仅如此,还让许多本是协会的会员大失所望,入会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当个旁观者省得每年交会费,50元虽然是个不起眼的金额,但50元却折射出这个协会是不是值得会员去珍爱,值不值得去信任,有时,协会的存在并不是以杂志或参加协会比赛有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会员的,当一个协会以N多年形式收取会费时,那这个协会也就逐渐失去了它所信赖的会员,也许我们有些协会也深有感触,有一部分人是硬坛的中坚力量,但他们不是协会的会员,协会开展的活动他们会积极参加、踊跃支持,他们是一批支持硬笔书法事业而不受任何协会左右的自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新调整的班子中国硬协的调整,硬笔人大多期望这一届班子有所为,还是寄予了期望,希望不会重演“只挂号不看病”,或者是“讲发展不求质量”的窘像。其实,当一个会员也就是“入道”,这个协会在全国的威望就是一个会员的荣耀,因为协会的威望在许多会员的眼里是金钱的代名词,难怪有的书法爱好者拼死拼活要挤进协会的“游戏规则”。再看开班办学校搞培训,首先是亮明身份,然后是取得的成果等等,连名片都不会忘了告知被接收人自己是一个书法家,或者是画家,或者是诗人等等,功利熏天,如果作为教师,那他起码的德育底线从何谈起呢?在此看来,不仅协会如此,我想全国也是一样,难怪中国会出现道德伦理滑坡、人性丧失的现象。协会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内部出现内讧,公司迟早都会陷入泥潭,严重导致破产。功利太强,每个人都不会紧密团结,生怕自己的利益被人抢夺,那这样的公司也维持不久。因此,协会的和谐不仅包括了协会班子的团结、制度和程序的有序,也包括了发展会员组织程序、协会与协会之间、协会与其它社团之间、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和谐。硬笔书法协会如何做到和谐,不成熟的想法有三。
第一, 树立硬笔书法协会的威望和良好声誉。评价一个协会的好坏和优良,在人们的眼里,主要是看她是否推动了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看她是否代表了硬笔书法人的共同意志。硬笔书法协会的威望既代表硬笔书法质量的优质,也代表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势和硬笔书法的多元化。硬笔书法的优质首先要求硬笔书法协会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硬笔书写水平要过关,然后就是不要为了赚钱就一味地发展会员,不讲求会员的书写质量就拉入门下,不管是什么三教九流的都可以入会,这样协会倒是填足了运作资金,但也会给协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不讲求质量的入会率反而会降低协会的威望和一些会员的退会,认为协会的这种做法非常不严谨、不科学,入不入会差别不大,所以协会要提高入会的门槛,入会方法可以参照中国书协或者是中国美协的入会办法严格执行,但是作为协会其它常设机构,如教育部、理论部、展览部、培训部等,协会可以自可定夺,一些部门机构的设置并不需要书写水平高的人来担任,只要是热心硬笔书法事业,能够在组织、策划、资金筹集等方面出谋划策的,协会可以另设任用。但作为会员部,尤其把好“严进”的入口关。
第二, 硬笔书法的多元化就是要求随着书风的不断变化要改变千篇一律的老面孔,不能以自己的书风去衡量凸现出来的书法新气象,为什么艺术要求“百花齐放”呢?也就是这个道理,好的自然是好的,不好的自然会淘汰。所以尤其是评审部,几年来不要都是那几个评委,因为已形成的个人风格不能代表瞬息变化的硬笔书法风格,俗话不是说得好嘛: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闭门一日哪知身边世界千变万化呢?因此,多吸取一些几年来崭露头角、能代表当前硬笔书法新风格的中坚力量加入到全国硬笔展赛评审的行列,这样亦可激励硬笔书人继续创新,又能肯定中坚力量的业绩,还能加强协会与全国各地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全国一盘棋、一呼百应的效果。
第三, 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硬笔书法协会理论部和从事硬笔书法研究理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硬笔书法的多元化,硬笔书法理论要跟得上,作为专注于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学者或专家,应该走在硬笔书法的前列,给书风、给创新的硬笔人起到一个引航、探讨的作用。理论的研究,应该从纯粹的技法研究向深层次研究发展,从枯燥的点横撇捺向文化渗透,注重要领,灌输写字文化。按过去的话讲:侵略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渗透,让被侵略者接受自己的文化理念,这在世界战争中比比皆是。同样在一个公司,一个员工必须按照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事,按照工作流程干好本职工作,接受各项知识培训等等,这叫企业文化的灌输。因此,硬笔书法的理论及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约定成束的格式,向多面化发展,我们的理论一是为了继承传统,二是要指导以后的硬笔人学习。现在的年青人、青少儿,思想活跃、开放,思维敏捷,他们已同化在这个充满电子信息化的时代潮流里,在传授书法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书本式教学和采用兴趣、电教式教学,我想后者的效果毕竟要好得多。
第四, 硬笔书法协会还应具备旗帜的效应。凡是硬笔书法协会都是由一些精英和社会名流组成的,要讲求旗帜效应,这些精英和名流首先要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只有思想上的高瞻远瞩,才能保证行为的坚定性与正确性。这就要求硬笔书法高层人物要有超人的政治敏感感和艺术洞察力意识,运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成果和科学的发展观对硬笔书法事业的过去和将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新定位,淡化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的硬笔书法事业氛围。雷州半岛的曾如影先生的《呼唤旗帜》,总的概括了硬笔书法界需要“旗帜”的心声,也倒出了硬笔书法子民的殷殷期盼。曾先生的事实论句,也正符合了倡导和谐社会的音符,站在硬笔书法事业发展的立场,我们期望“和谐”在硬笔书法江湖中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
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势还在于书写工具扩展和电脑字库的增设上,用电脑手写笔在电脑写字版上随心所欲写出硬笔书法的效果,不管是楷书、篆书,还是行书和草书,都能还原硬笔书法的特点,这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这也是制笔协会和硬笔书法发展委员会的头等大事。毕竟科技在发展,日本既然都敢克隆百万年前冰河世纪的猛犸象,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制造出特异功能的写字笔?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硬笔人素质的提高是推动硬笔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石。
硬笔人的素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人除了物质需要以后精神世界的需求。我们知道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们从幼稚园到大学学习的过程一样,学习的效果怎样,这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也决定一个人将来的走向。我说的硬笔人的素质,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外,重要的是从事硬笔书法创作和研究所需的关联知识,也就是“字外功”。可以说,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从艺水平的价值和作品的艺术境界。
平时我们讲毛笔书法的字外功,也谈到硬笔书法的字外功,不过好象硬笔书法的字外功谈得很少,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研究“字外功”的舆论氛围。其实,硬笔书法的字外功与毛笔书法的字外功是相同的,无论怎么走,我们的硬笔书法大部分都走过硬笔临摹毛笔法帖的过程,好象从来就没有人说是直接学习硬笔书法字帖走出来的硬笔书法家。从事硬笔书法事业工作的,都离不开对传统书法的涉猎,如王正良、樊中岳、张秀、崔学路、沈鸿根、高惠敏、雷超荣等德高望重的书家,中青年的如高甬春、陈文轩、邹慕白、谢继东、齐玉新、梁能伟、张玉波、寇学臣、李庆绿等等,其硬笔书法都深深烙下了传统书法的印痕。或是魏晋遗韵,或是唐宋书风;或是战国汉简,或是明清书风,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的硬笔书法家,广泛吸收了现代书风的养分,创造出了一种宁静致远、休闲散漫、钝拙有力、古朴苍劲等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书韵,如周继中、黄文泉、彭洪顺等等。
字外功,名曰字以外的知识领域,如绘画、篆刻、文学诗歌、音乐以及可以旁通的姊妹艺术,如今,我们有些硬笔书法家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陷。我还是坚持我以往发表《感叹抄古》的观点,就是硬笔书法家或者是双栖书法家应该要会自作诗词格律,学会写文章,用古代的诗词格律来作诗作词,也可以用现代的自由格律来作诗,不要千篇一律地在唐诗宋词里面打转转,今天不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明天就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后天不是“天地玄黄”,大后天就是“凄凄惨惨凄凄”的。庞中华先生一向主张自己作诗作词,庞先生的大部分钢笔字帖也就印证了他自己的主张,还把硬笔书法与音乐相联系,开启了一个“书法、音乐、人生”的新局面,这种形式把硬笔书法寓教于声乐当中,绘声绘色,青少年很喜欢。不是说唐诗宋词不好,但是我们为什么自己不会尝试呢?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永远提倡做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这是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比如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是喜欢多种技能的人呢?或是喜欢技术单一的人,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做起来很难,主要的原因就是“懒于上青天”,按照左脑与右脑的支配,我们右脑的开发只是用了万分之一,更何况我们的左脑还有70%以上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本人有三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 读书看报是常识。读书看报可以每天增加我们的知识量,对当天的涉取信息,大脑都会对所有的信息自动进行筛选,神经系统指令需要的信息便会储存在大脑里,用的时候可以调出来使用。一般信息过目后会自动进行删除。如当遇到自己需要掌握的练字技巧时,你也许几十年不会忘记,尤其是关乎到自己喜爱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技能、技巧、工作流程、定义定理等时,大脑会强迫你不由自主地牢记于心。因为它们关系到自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精神面貌与物质取舍。几年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岁数大的好学者用剪报的方式储存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时时翻翻致是温故知新,也许是爱好的原由,才使得他们虽然年迈但所学的知识很丰富、很广泛,与人谈侃时总是滔滔不绝,有一种“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的儒学者风貌,我有时都会谈而却步,只好向他们请教更多的知识领域。老年人如此,那年青人怎么不养成这个好的习惯呢?俗话说:读书增智,我看这一点也不假,古人不是有一句“学书五斗”的成语嘛。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时代紧随者,这对于硬笔人来说是提高书写技巧、增加知识领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思想内涵的必要渠道。
第二, 积极支持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参与硬笔书法的活动,不凭头论足,不夸大、不诋毁别人的功绩。以科学发展观、平常的心态对待书法事业的发展。
支持硬笔书法事业,就是自己作为硬笔书法的爱好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书写技巧和文化素质,既热衷于硬笔书法,又积极参与协会举办的展赛,应该是正规协会举办的展赛。试想想,如果自己是主办方,收到的稿件还不足预计的三分之一,那种感觉怎么样呢?当然不排除那种“重点培养,圈内定夺”的现象。举办展赛,就是要推出新人,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如果不喽罗全国的精英,怎么就知道“山外还有山、人才辈出”的道理?自己参与,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水平,看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第二方面是支持同道朋友的事业,同样是支持自己的事业。有句话说得好:承认别人成绩为别人鼓掌时,同时也是为自己鼓掌,一曰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曰以他为样,奋而超之;硬笔书法的朋友,当你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时,你是否是不屑一顾呢?还是舍得为他人成就自己而热烈鼓掌。
评价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应该讲求实事求是,不是天花乱醉的夸别人如何如何的好。“人非圣人,熟能无过?”,把一个人的书风描写得过于完美,反而折射出评论人的“愚”点,要么是朋友、哥们,要么就是巴结。难道一个人创作的作品里面就没有一点毛病?当今的艺术界,浮夸的多,实事求是的少。夸过于实,这好象是那些专注于为政、为官、为名者历来的“传统”和手段。看过《天下粮人》里面一段精彩片段:良田改种油棉导致粮荒和抢粮的景象,这与政策导向和当事者的夸过于实有着直接的联系。现实中,我们有些评论家也有这样的“看家本领”,评价一个青年的作品风格得牵涉到佛学、道学、儒学等,就好象这个青年人经过了“三界火载、六道轮回”一样。目的只有一个: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也不要诋毁别人的优点,除非你掌握到他偷梁换柱的证据。上个月,一些书法网站刊登了一篇攻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书法的文章,我觉得有失为过,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近日打开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网看到了祁斌先生一篇关于“名人、名家、名流”的文章,说得很好,要想当名人,最快的办法就是坏事做尽,一夜之间就可成名天下,不能流芳百世,也能遗臭万年。一些搞艺术的、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正道不走,反道会使自己的名声飞扬,其实一个道理,就是为了“出名”,或者是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心理的报复,也许是报复者以前理亏于被报复者,这都有可能。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致理的名言,谁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矛盾相克又相容的环境中,就象猫和老鼠一样互相敌对又相互依赖。
第三, 给自己人生追求树一个目标,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暂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赋予生活之气息,不断超越自我。
为什么说硬笔人素质的提高是推动硬笔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石,主要原因是传承作用。一方面,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还是个新兴的产业,需要有人继承,既要有老一辈书家的大力支持,又要有具备学识丰富的中坚力量来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新人涌现。素质的高低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表现在何处,表现在思想、行动、思维、创新、意识、觉悟等方面上,没有学识就谈不上继承,连一篇文章都读不通,连一篇其它形式的文章都不会写,那还叫什么先进呢?因此,硬笔人的素质也是自身硬笔书法作品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有时可以从字里行间渗透出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修养程度。另一方面,硬笔书法的事业是一门学问的事业,不是三三两两的几个人凑成的事业,她既然在全国百万爱好者中站稳了脚跟,那她就是大众的事业,代表着硬笔书法文化事业的发展,那就得有一批高素质的硬笔书法家、理论家以及热衷于硬笔书法事业的专家学者来推动。鲜花绿叶需要枝干支撑,那人类的各项事业就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士来发展和担任不同的角色,同样一个道理。
倡导和谐社会,营造和谐人生。硬笔书法事业多点和谐因素,那我们的事业就会平步青云,走向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