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照片和文字,关于徐州雅集。
雅集在中国由来已久,儒家文人所创。既然称雅,必定有雅的原因:有共同的爱好和目标,有共同的儒雅成份,有德高望重者振臂,有群贤遥相呼应。
中国文坛历史上有名气的雅集中,兰亭绝对算一个。虽然,那流觞曲水,现在看来连普通的小溪的风景都不如,但千年之后,只要站在那水边,那悠然晃动的小觞,仍会摇曳在心头。雅集的名气大与否,完全取决于参加的文人名气,完全取决于雅集所产生文化诗篇艺术诗篇的文化内涵。
滕王阁的那次雅集,有钱的人和有地位的人当然很多,有点类似于当今的文化炒作。但如果没有王勃的秋水落霞,历史上便未必记得住这次雅集。
可见,风骚者可以成就雅集的名气——如兰亭盛会,雅集也能成就一个人的风骚——如滕王阁雅集。
这些年来,硬坛的各种组合团体日渐增多,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风气,似乎是一种自发和复兴的开始。但多多少少有一种悲凉的气氛。一则,硬坛已经没有了领军领袖,于是只能自立山头,于是前程愈发茫茫;二则,所有的组织不能强大,也不能完全的商业化,否则,很有可能陷入非法的嫌疑。由此,不知道这些组织能坚持多久。
于是,徐州雅集便具有悲壮色彩。徐州雅集的发起者我不知道是谁,但雅集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高惠敏。精英哪里来?精英要靠自己的奋斗,精英同时也需要名高身著者的提携。如果没有高惠敏,这次雅集便不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也不太会受到社会的关注。都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
从太湖雅集到徐州雅集,似乎能大做文章的主要是网络。相比较起来,网络更迅捷、更开放、更不受约束。我相信这两个雅集不完全是他们发起的——王正良、高惠敏,但他们必定是这两次雅集的核心人物,我羡慕他们的壮举。相比较于硬坛一位位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他们却坚持做了更有意义的事情。雅集,本来是小活动,但参与的元老们多了,必定能成大气象。
我不知道雅集的费用从何而来。大都是要自己掏一些腰包吧。因为硬坛的活动想拉赞助没有那么容易。雅集多了,不知谁能坚持掏得起。这个问题很俗,但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硬笔人来说,谁也不能离开孔方兄。赞助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掏钱的人必须先想清楚:这次雅集有没有合法的批文?花了钱再染上官司划得来吗?
想到这里,我觉得雅集变得悲壮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