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出硬笔书法自身语言的作品
以艺术创作的标准要求创作主体,寻求硬笔书法自身的语言,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如果是模仿毛笔书法,那干脆用毛笔写。摒弃当下“硬笔展览作品”,充实内在美。不要单纯满足于外在的东西,也许这种外在的美能获取“某些人”的欢心,但能得到长久的肯定,必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能经得起考验的是作品的内在美。从张扬的外表转化为内里的锤炼,在重功力的同时兼顾情趣的生发,能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锤炼作品的文化内涵,由“情感触动——文字生成——硬笔创作”等过程形成,自然而然地生成,通过有作品尺幅限制外在的“强求”,或许也能勉强生成,但对硬笔书法的窘境来说,仍有意义。
而要创作出优秀的硬笔书法作品来,需要有文化内涵的创作主体。说实在的,当下硬笔书法创作主体整体品堪忧。北大王岳川先生指出“书法依附于文化”,对硬笔书法同样实用。硬笔书法一旦离开文化便失去了其灵魂。为什么大多数作者对硬笔书法的技法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但终究未成家。症结就在于此:技法短期内可以解决,而文化与学养需要终身修炼。可笑的是,当今硬笔书法界仍然存在好多伪书家。整体文化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古代毛笔前贤鞭策今人:从《兰亭序》得知王羲之不但是书圣,亦是文章好手;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苏东坡更是文书兼擅的圣手。凡此,不胜枚举。这些值得硬笔人深思。
二、形成硬笔书法理论体系
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硬笔理论,这是公认的事实。这需要几代硬笔人不懈的努力。主要原因是硬笔书法没有理论渊源和缺乏研究基础,研究的主体相当匮乏,基本处于单打独斗之中,未能形成合力,无课题组,也没有经费保障,缺乏研究平台。毛笔书法通过多年努力,基本有了展示和研究的平台。出现了以高校学科点和中国书协社团组织交相辉映的局面。反观硬笔书法界,社团组织一直没有健康良性发展,可以说真正做出多大硬笔书法成就的还在期待中。硬笔书法学科点建设当下尚无可能,可作为远景来展望。
那么,该怎么办呢?以毛笔书法理论研究为例,他们走着一条主题性研究的道路,陈方既的书法美学思想研究、陈振濂的书法史研究、梅墨生的书法批评研究以及王岳川的文化书法研究等等。这些,对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是有启迪的。硬笔书法理论研究者同样可以以某一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层挖掘;诸多点的集合,硬笔书法理论的范围和深度将逐渐延伸。同时,在高校工作的相关硬笔书法理论工作者,可向学校申请一些科研立项,研究相关专题。通过多人的努力,整合大家的优势,共同研究,形成合力。还可以借助毛笔书法理论研究的高手,有机会的话,邀请他们经常参加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借鉴他们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以提升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含金量。另外,在有书法学科点的高校学院,可能的话,尝试设立硬笔书法方向学科点,使硬笔书法理论研究走向深入。通过这些途径,有理由期待硬笔书法理论体系能逐步形成。
三、建设真正为硬笔书法事业服务的社团
目前,硬笔书法需要这样的社团组织:规范化,无名利之争,中心工作真正为硬笔书法事业。笔者拙见,建设社团的核心思想是:建立成硬笔书法事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硬笔书法爱好者、硬笔书法家、硬笔书法理论家积极参与其发展决策;追求的目标既要使硬笔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整个硬笔事业的环境。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形成基地,扩散全国。低姿态,严要求,推动事业的发展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硬笔书法现有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支撑目前硬笔书法事业的增长。社团谋求更好的生存和更辉煌的未来,必须加强对硬笔书法现状的领悟力与判断力。机制规范化,保持活力与创造力。要熟悉和把握硬笔书法环境,重视社团品牌的宣传工作。积极与兄弟社团组织进行密切合作,以“战略联盟”等形式,提升社团品牌知名度。这样的组织需要硬笔人共同努力去形成。其目的只有一个:真正推动硬笔事业的发展。
四、打造硬笔书法品牌媒体
有两个门户,一是网络媒体;二是报纸杂志。利用硬笔书法网络功能,宣传硬笔书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比如:信息量发布大,及时性强;资源共享带来的丰富性,凡举古人碑帖、今人作品、理论文章等;论坛互动,百家争鸣,不失真知灼见。网络的及时性和普及性可为硬笔书法做好打好宣传前瞻的作用。传统的报纸和杂志,则需要更多地提升自身内涵。目前硬笔书法界,有《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硬笔书法)》一刊一报,期待它们都能成为硬笔书法的品牌媒体。
笔者以为,报纸杂志当以“大书法”和“文化休闲”为主旨,提高和普及兼顾,栏目设置合理,以质量为读者服务。适当与网络联姻,与读者互动;适当放开编辑思路,可聘请特约编辑为栏目主持人,人多力量大。无论是作品还是文章,质量差的宁可不用,如果登了,伤害的是读者,也就是伤害了杂志本身,反映硬笔书法事业中心工作,从全局考虑,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外国。充分发挥记者通讯员队伍的作用和适当引进社会人才,充实采编力量。积极开展争鸣,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争鸣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通过读者来信,通过网络,撷取其中精华内容在杂志公开刊载。虚心听取广大读者对报刊工作的意见、建议与批评,努力改进工作。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关注学术和普及报刊兼容的市场变化,研究报刊发展规律,探索其发展新模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种期刊品牌的形成,蕴含着专家以及编者、作者、读者的艰辛努力和长期奋斗。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杂志发展的一大动力。 五、以社会经济为基础服务人民
社会经济状况与硬笔书法的发展变化现状也恰巧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艺术的内容。硬笔书法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硬笔书法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比较的明显,有许多则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够明显或很不明显。一般地说,硬笔书法艺术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但是,不论硬笔书法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所抒发的思想情感,都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其二,硬笔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离不开服务人民。服务人民是指它的艺术性能够感染观众,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硬笔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注意的不是简单的硬笔规范字书写,而是以艺术为前提的硬笔字艺术性书写。不少人认为,现在写字的实用性已经不多了,印刷、电脑技术可以代替,硬笔书法能走多远呢?笔者以为,硬笔书法自有其作用,这个作用是印刷、电脑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只要做到硬笔书法的艺术魅力能够感染读者,服务于人民,它就有生存的空间,就有恒久的生命力。因为,硬笔书法已经是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