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市的穆棣,颇有几分名士派头。见其人难,与其杯茶洽谈的机遇更少,他又常常来去无踪,连圈子内的同仁也难觅雪地鸿爪,如何倾心交流?我也颇费心思,担心话不投机,他会拂袖而去。想好了,便电话相约,赖我诚恳,襟怀中不藏“私”,他便允诺。放下电话,我心里想,这位“兰吐”二度的“山中高士”究竟是何种心态?作了充分的心理调节,准备和他一搏!
如期相约,书画院一角。他为我掸去坐椅上久积的灰尘,沏上一杯“太湖翠竹”(我想,穆棣还是待人以礼的),气氛是融洽的。我是投石问路,先祝贺他二度荣获“兰亭奖”,深知这份奖的分量,更体会到他数十年如一日考鉴学问的艰辛,很想听听他内心的独白。这一说,触动他的神经,像遇到知音。他便滔滔不绝讲他从艺的经历,谈他的父母、舅舅、姑妈,谈他下放东台刻苦学艺的过程,谈他从事书法考鉴的往复的历程……我也时不时插话和他撞击,我不让他,他也不让我,于是兴趣来了,激情来了,火花闪现了,三个半小时谈话,在冬阳的移动中不知不觉过去,只得鸣金收兵。我俩在隔壁小饭店里吃了一碗“鹅浇面”,不错,就像刚才谈话的味道,很鲜……
书法不是为了“名利” 学术不是为了获奖
棣已近耳顺之年,66届高中毕业,不折不扣的老知青。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外祖父供职京师,广涉艺文,篆刻书法尤胜,就读于北平慕贞女中的母亲,受父濡染,也临池挥毫,日后便成为穆棣的启蒙老师。父亲早年负笈海上,抗战爆发,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后转至税务岗位。周围的伯父、舅舅均毕业于沪上名牌大学,姑婆是画家颜文木梁的学生,成就于花鸟画。谈文说艺,执著进取,老一辈知识分子志趣抱负,如春风化雨洒落在穆棣幼小的心田,使他从小就爱上书法。锡城为江左风流人文荟萃之地,凡名宅、古迹、胜地、园林多有先贤题识,进山看碑,入厅读联,心追手摹,或拓本珍藏,已成为穆棣一大癖好。
也许是命运早已为他安排通向书山之路,也许是穆棣已经看到山阴路上“翰逸神飞”的异彩,他无法舍弃这条寂寞的蹊径。以至“文革”中,外面轰轰烈烈“大革文化的命”(冰心语),同学外出串连,穆棣自闭于户,读书写字。这一写就是40余年!问起穆棣为什么这么痴迷书法?穆棣感慨系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乐之者,难道这里面不就包含着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生价值的认定,离不开成长的环境。穆棣少年梦馨中,突然父亲受累蒙冤,家道中落,无任何经济来源,一家五口(祖母、母亲及两个弟妹)靠亲戚接济和典卖物件糊口。逆境中的穆棣在世态炎凉中坚信父亲清白,感受母亲忍辱负重中对儿女的关爱,抚慰心灵痛楚之后,咬定要发奋成人,以报父母养育之恩。文革中,家庭再次受到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大学之门已经关闭,下放东台务农,以后任教师的穆棣惟一可以寄托的就是练习书法,站在简陋的搁板书案前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忘忧不觉苦,锻炼出一身坚毅和自信。这个阶段他最大的收获是,习书务必循序渐进,先过楷书关隘,《玄秘塔》、《勤礼碑》、《麻姑山》等碑帖,成为他每日的临摹课程,与此同时,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古代诗词以充实文学修养。沉寂数年以后,穆棣带着书法习作出外交友,先是和同窗著名书法家华人德过往甚密。华人德才智过人,强闻博记,见识不同凡响,拓开了他的视野,后又经其介绍,与江南名家王能父、沙曼翁结识,两老诸体皆善,文字学钻研精深,对穆棣褒奖有加,使他得益匪浅。以后,穆棣又拜访乡贤王晓仙、张??俗两老,两老看了穆棣的习作唏嘘感叹,未料及在书法一片沉寂的肃杀之气中,竟还有痴心于此道、且颇具功底的青年,似乎也在他们心灰意冷的垂暮之年看到一线希望,张??俗老人热泪盈眶。穆棣从他们欣喜的眼神中,感受到对心灵的重重一击!
书法有没有出路?能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穆棣不敢去想,也可能默默无闻被时代淹没,也可能书法只是身后之名,也可能以后的道路更加多舛,为名而奔,为利而作,那不如尽快回头。不能愧对自己的初衷,不能忘记父母的期待,更不能失去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呵!他渐渐悟出:从事书道,爱好之外,报恩之外,还有一份责任,一份对文化的敬畏和艺术的自觉精神!
自古至今,真正的书法家,德艺并修,个人的奋斗与社会责任紧紧维系,穆棣深信眼下尽管是“寒窗苦练无人问”,但自己应该是“身处涸辙心犹欢”,要赶快作好准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必将“长风破浪会有时”。
书法到底是为什么呢?穆棣坦诚直言,书法不是为了“名利”,学术也不是为了获奖。古代的许多大书法家,从来不把书法作为“名利”的敲门砖,即使名气响了,学问大了,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也婉言相拒。他们作书,探求学术的成果,也从来没有什么人给他们评奖。若被名利所缠,被名利腐蚀,目有所障,艺术就会走到叉道上去,没有守贫之志,寂寞之耐,就不会发现艺术、学术的幽微之光。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够逾越自身的。克制自己多少,战胜自己多少,付出牺牲多少,你的成果也就会有多少。
沉潜往复在黑暗艰难中行进 穆棣简介
穆棣,无锡人,1947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任职于无锡市书画院。
工书擅文,尤精考鉴,以楷、草、行书见称于世。多次参加国家级重大展览,曾获“全国银牛奖书法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一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等。作品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以及多种美术年鉴、辞书,又为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以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专著有《<韭花帖>系列考》、《名帖考》(卷上)等多种,主要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香港《中国文物世界》等。 棣终于跨上第一个台阶,经过多年临池的熔炼,取法高古,简净秀逸的小楷一亮相,就获得全国第二届(1986年)中青年书法展一等奖。这是文化部、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展之一,入选不易,获奖更难。这对穆棣触动很大,是对他多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肯定,但是不是到此为止?以后的路又在哪里?如何在现有书风基础上来个质的飞跃。
不久,穆棣入书画院成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书画家。机遇来了,名位到了,穆棣完全可凭自己的成就,凭众人想求的书法作品适应市场,赢得更大的名利双收,但穆棣并不如此想,也不想这么做,他感到要抵住各种诱惑,坚守自己做学问的本位,自己离既定的目标尚远,不能舍本逐末!
他得到美国波士顿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著名书法史学者、书法家白谦慎先生的启示与激励。书法靠笔墨,靠悟性,靠学问,不上岱宗,何以“一览众山小”?于是,穆棣转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书法创作和考鉴治学齐头并进,探古人奥秘,辨作品真伪,溯流探源,填补学术空白。
路漫漫其修远矣!要解决书法史上许多难题不是单靠悟性和推断、假想能完成的。必须掌握充分的依据,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才能实现。无锡地域不大,书法文献资料很少,专家学者探讨的氛围不浓,孤身力薄,如何前行?这时,穆棣的狂士、癫士之风张扬了,我能行!他一有课题,便奔波于沪宁、京津、合肥等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资料室,索引阅读资料,常常是早出晚归,忍饥耐渴,寻找别人所未发现的蛛丝马迹。有时命题中难以见到原作真迹,只得依靠大量的照片对比及文献的证明来找到印证。这个时候穆棣往往求助于海内外书法理论界的朋友相助,所费周折难以想像。同仁中深为穆棣这种“痴迷精神”所感动纷纷鼎力相助。南艺美术学书法博士研究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曾见到他八十年代末到安徽省博物馆看《怀素<自叙帖>日本二玄社复制品横卷的记录。一张入馆凭证的三联单上录有精确的尺寸、题跋、装裱样式、鉴藏印章大小、形状、点画细部以及位置等等,像这样随手而录、积而成册的资料,穆棣有十余本。学术考鉴是石中取宝,骊海探珠,不能迷信古人,也不能迷信权威,有胆有识之外,还要拿出令人膺服的证据,例如怀素《自叙帖》,台湾学者众口一词视为“假国宝”,启功先生也断为“伪迹”,穆棣作长期研究,从版本学、装裱学(“宣和装”和“绍兴装”)、收藏家的印记等诸多方面考鉴,写出《怀素<自叙帖>墨迹疑案辨析――与启功先生商榷》,无可争议地断定《自叙帖》为怀素真迹。2004年11月穆棣应邀参加“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时引起中外学者的轰动。《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研讨会消息中提及:“穆棣研究贵从版本学、收藏学、‘舜钦’之印和‘武功之记’之印等方面以数十年扎实的研究考证之功力,进行反驳,博得与会人士的一致称道和佩服。”穆棣对中国书法理论和考鉴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1997年大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在读到穆棣寄去的《韭花帖系列考》后复函:“……深感先生发潜德之幽光,为中国书法做出重要贡献,甚佩,甚佩。”更有鲜为人知的,穆棣数万字《韭花帖系列考》竟全然是用小楷手抄,亦可证明他的学术研究和书艺进取比翼齐飞所下的苦功。天道酬勤,人道佩膺,穆棣于2002年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后,2006年再次摘冠。在全国仅此一人。穆棣呵穆棣,我想起你说的,人生最苦的,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我为你“坐穿冷板凳”的精神感动,中国书法优秀传统的弘扬需要有这样的人文品格。
携手共济创造书法艺术良好的氛围
相关链接
参展作品、获奖作品及学术活动概况
1983年7月 “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主办)参展;
1985年8月 “全国银牛奖书法竞赛”(江苏书协等主办)参展,并获一等奖;
1986年7月 “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文化部、中国书协等主办)参展,获文化部所颁“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奖”(获奖者十人之一);
1986年9月 日本“静冈日中友好书道展”,中国书协等主办,中方参展凡三十人,参展者被日方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三十名中青年书家”;
1987年10月 “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参展;
1989年 “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展”参展;
1994年9月 出席“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
1995年12月 “全国第六届书法展”(中国书协等主办)参展;
1995年12月 考鉴专著《韭花帖系列考》出版(学林出版社);
1998年 首届江苏艺术节获书法银奖(省政府、文化厅等主办);
1999年7月 出席“《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
2000年12月 出席“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
2002年4月-5月 应复旦大学文博系之邀,为研究生班作古书画鉴定系列讲座;
2002年9月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
2004年10月 应台湾“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邀,莅会并发表《<怀素自叙帖>墨迹考辨》,字数10万;
2006年7月 出版《名帖考(卷上)》、《穆棣书法作品集 缘波室翰墨汇观》、《穆棣书法作品集 缘波室小楷荟萃》(均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6年12月 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
来源:无锡日报(2007/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