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家杨剑的书印作品在其同龄人中出道较早,他的印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已跻身第四届全国书展中,当时他还不满30岁。其后又在一系列的书法篆刻大展、大赛中频频入展、获奖同,因之,他的名字给我留下了印象,也给书坛留下了痕迹。
杨剑的书法渊源深厚,有着坚实的基础,他的楷书曾涉猎过唐楷、晋楷,行草书追踪二王、孙过庭、宋元明清名家,但其用功最勤者是对篆书的挖掘。杨剑钟爱书法,崇尚传统,取法乎上,对甲骨、金文、大篆、小篆融会贯通,博涉约取,在古典的碑板中畅游荡漾,无尽地寻求着自己的性格、审美相适应的书风书路,实践着厚积薄发的书法创作轨迹,大量地吸取古人经典的乳汁。他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近代和今人的研究上,而是抓住书法创作的源头在不懈地溯流,朝临夕摹。他尤喜爱《散氏盘》的博大圆浑,
《毛公鼎》的清逸劲健,《石鼓文》的朴茂雄肆,《秦诏版》的自然稚拙。其将古人这些篆书类的经典名作反复探研、勤恳临习,互为滋补,相互渗透,以致于最大限度地汲取古人的艺术精华,做到了心中有数,手中有度。基于此,他的书法是建立在一个远古的、传统的、厚实而丰满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或游刃有余且是意料中的事了。
观杨剑的书法,其笔力遒劲浑厚,线条老辣挺拔,圆转自然,飞白相间,有所谓“屋漏痕”之感,“锥画沙”之意,入木三分,骨力骨气尽在其间。篆书的结体他没有完全照搬照古人,较之古人有了变化,而是加以合理吸收借鉴了秦砖汉瓦、封泥楚简、镜铭钱范乃至一些民间篆法的特点,融汇化合之后,在结体势态上塑造了自己的书体风范。总体看,他的篆书古意盎然,活泼自然,不张扬,不做作,一任收敛自如。他善于用篆书写长联,创作了大量有份量的好作品,对习篆者是较为适宜的学习和借鉴之例范。其行草书亦能上溯魏晋,得益宋元,吸取明清,观之雅逸相间,儒士风格,古人法度、意蕴、神采在其书作上亦有不俗体现。所谓“观书当观韵”,其书有明显的贴近和深化,这在专注习篆者身上,得之难能可贵。当然,他的行草书在不同程度上看,是与篆书互为通融,并列提升的,亦是书家从古人经典中精心培育出来抒发自我心灵的书写形式。杨剑还善刻印,其印如篆,印从笔出,复以刀入,以刀代笔,风格统一协调,或清新隽永、或质朴自然、或大气磅礴、或雅逸清熟,既得古玺之萧散,又得汉印之沉稳,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书法由技进乎艺,由艺进乎道,是逐步递进的,真正的书法家从最初的技法练习,就向往远大目标。以后达到了相当高度,仍然不忘记最初起步的那些要素,并求具备比较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要求具有真诚的甚至是一种殉道的精神。书法艺术真正进入境界并不容易。面壁九年,倘若心猿意马,决不能成正果,好比学弈棋而一心援弓思射总进不了角色。看了杨剑的作品,又读了介绍他的文章,感到他能有今日的成果,同他真诚的追求分不开,澄怀而后观道,他较好地摒除了杂念,超脱于世俗,从而扩充了自我追求的天地。
从长远看,杨剑的书法还有着较为广阔的空间需要深入和探索,有谓“艺无止境”。他认为还有不少艺术创作上的问题需要强化和认知,尚有某些古人今人未能触摸到的领域及待书家去寻觅体验。杨剑的书与印已有了一定的成就,再加上他的自谦与好学,不断地探本求源,相信其书印艺术格调的提升,已成必然。我期望着杨剑的书印更上层楼,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和创作走向,营造更大的影响,以不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系蓍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