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金泽珊这个名字也就是近两三年的事情,频频看到他的硬笔书法作品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以及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网站等多家传媒不断露面。2003年他几乎包揽了硬笔书坛权威赛事的大奖,如第九届“爱华杯”中国钢笔大赛的特等奖,第一届“绿天杯”书论书艺大赛创作特等奖、最佳新人奖,一时间引得众多硬坛书人纷纷惊叹:何方神圣好生了得?!金泽珊无疑是2003年硬笔书坛的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虽然也有人说比赛只能说明评委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但能够在不同赛事中力拔头筹不得不让人叹服泽珊过人的书法功力!
金泽珊到底何方神圣?
这个久久缠绕在我脑海里的疑问在浙江台州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颁奖现场让我找到了答案。在那里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硬笔书法的发烧友,这其中就有金泽珊——一个来自北国边陲小城黑龙江绥化的东北汉子。中等身材、精干的短发、圆脸、微胖,一身唐装,味道很中国,不多话,属于那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类型。这是泽珊给我的第一印象,无奈时间太短,来去匆匆,没有和他过多的交流,只在颁奖大会的时候,我和他坐在一起,互相签名合影留念。当时我知道泽珊是乘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赶到浙江台州的。后来大家各自回家,再后来我们经常通过网络、短信和电话经常交流。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泽珊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鲜活、立体起来。
七八岁的时候,受哥哥的影响,开始拿起笔写起了大字,没想到这一写就一发而不可收,现在他的水平早就超过了哥哥。每次说起这些泽珊都会说:我的书法情结是哥哥帮我编织的,现在想想那只是写字,而不是书法。
和众多的学书者一样,泽珊在法度森严的唐楷樊篱里打下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他写颜真卿、柳公权、禇遂良倒也是象模象样。对于一个善于学书者而言,他断然不会将传统割断,更不会自关门户,闭门造车,将自己与外界隔绝。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对于书法的认知,加深理解,1989年还在上高中的泽珊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在此期间他有幸得到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的指点,使他受益匪浅,书艺进步很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硬笔书法大潮如犷悍的西北风席卷整个中国大地,那遒凝练的线条所构成的魔幻世界让泽珊激动,让他心跳不已,泽珊知道自己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硬笔书法。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由此而生出的动力让泽珊对硬笔书法达到近乎痴狂的状态。那时他加入了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受到卢中南、卢桐、吴玉生等硬笔书家的指点。最让泽珊终身难忘也是改变他的硬笔书风、奠定他硬笔书法发展方向的是一件事,一次他写了一幅楷书和一幅行书,自己感觉非常满意,便兴匆匆地寄给了卢桐老师。泽珊满以为会得到老师一番美美的表扬,谁知道换来的是一顿实实在在的批评。泽珊一下子懵了,要知道当时泽珊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在他们学校有“小书法家”之称,平常听到最多的就是表扬和赞美。痛定思痛,泽珊开始冷静地思考,他从老师的批评当中知道自己以前的书法学习实质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没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往往是什么都觉得好,什么都写上一通,却没有扎扎实实地用心写完整哪一本帖,是该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了。在卢桐老师的建议下,泽珊将目光定格在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的身上,从《九成宫醴泉铭》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在硬笔书法这条道路上。
泽珊知道学书之路无捷径可言,惟有勤奋。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在确定了自己硬笔书法的主攻方向之后,不管是酷暑严冬,泽珊从没有间断过苦练。他将自己能够找到的欧阳询的书法字帖临了个遍,越临越觉得韵味无穷,所谓入之愈深,所见愈奇,是也。此外,泽珊在深入学习欧体书法的基础上,将触角伸得更广泛更深远,诸体皆有涉猎,潜心古迹,广临历代名家法帖,韬光养晦,融会贯通。多年的砚田挥洒,泽珊的硬笔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其楷书深得欧体的神髓,结体严谨,合乎法度,每一笔一划均有其来历,活而不死,严而不实。而一般写欧者往往容易把字写死,泽珊深悟此道,在临写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这一点从泽珊近来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之古帖竞临栏目中欧阳询《虞恭公碑》以及他在“绿天杯”的获奖作品均可窥一斑;其行书飘洒俊逸,纵横跌宕,字势峻拔而多奇趣;其隶书从汉而出,厚重古拙,朴茂多姿,藏巧于拙……
十年辛苦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泽珊现在是名人了,一时间,约稿的、索字的、要求拜师学艺的纷至沓来。泽珊为人朴实厚道,耿直大度,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和豁达,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实在忙不过来也要一定向别人说明,他从不因为自己获过几次大奖就以名人自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参加比赛只是为了检阅和衡量自己目前的水平,没有别的意思,咱离名人还差的远了。
面对着现在硬笔书坛,泽珊始终保持着自己清醒的头脑,不因时风而改变初衷,目眩神移。泽珊的作品很少见狂怪的东西,也没有故弄玄虚。泽珊尝对我说过他是属于那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他是属于创作型的书者,而我觉得泽珊更是属于传统型的,这让我想起白杨树。白杨树是北方最为常见的树种,高大、笔直,茅盾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中曾有过精彩的描述。白杨树之所以能又高又大就是因为它的根须在泥土中扎的很深,扎得越深,获取的水分和养料就越充分,泽珊的学书之路,不正是如此吗?当然,不是说泽珊的硬笔书法没有遗憾存在,我们知道一种字体写到一定极至的时候会有甜熟之嫌,这可能是泽珊目前的书法创作中(尤其是楷书)存在的瑕疵,若加入一些生辣的东西味道可能会更好,因为如果老是一种面孔,看多了会让人发腻。“画到生时是熟时”岂非更妙?!不知泽珊以为然否?
九届钢笔书法大赛之后,泽珊更为冷静地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汲古和创新,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应当说在传统的路上泽珊已经走的很稳,用泽珊自己的话说: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目前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有时候真是有点舍不得,因为我觉得(欧体楷书)我还有许多东西没有挖掘出来,我还想在深入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加些情绪化的东西到作品中去,让作品再多些个性,多些韵味,多些可读性!
祈愿而立出头的泽珊把书法的触角伸的更深更宽更广,因为路还漫长……
(后记:中国硬笔书法在线为泽珊建主页,泽珊嘱我为其写点介绍文字,盛意拳拳,无奈本人水平有限,想到哪说到哪,没有系统性。好在我的心是真的,我的意是诚的。祈盼泽珊及见到此文者予以谅解。2004年5月9日夜求艺堂主人周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