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专程起点赴上海华东医院政法学院,百尺楼上面对面地与洪丕谟教授侃侃而谈,一个长者把浓缩在他身上书法春天的消息传递给我,让我沐浴在一片温馨的艺术世界里。
数日前,我在网上看到洪丕谟先生刚刚当选为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作为上海书法界创作研究的领头羊,其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拿上他赠送的刚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火热出炉的《点击中国书法》,心里感到相当的震撼和激动。此书作者凭籍雄厚的文学功底,从书法概论、汉字的创造与书法的产生,以及书法的内涵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又从字体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层层展开,用一种宏观的、特异的、鲜明的、智能的、思想的眼光把中国书法上下数千年乃至现代书法进行梳理,让人们都能通俗易懂地搭上开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地铁。
我们的交谈从这里开始。
笔者:洪老师,你是如何进行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
洪老师:我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喜欢书画,工作后利用业余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法,为使自己书法有显蓍提高,我临池之余读了大量历代优秀理论著作如:刘熙载《艺概》、卫夫人《笔阵图》、蔡邕《九势》、冯班《钝吟书要》、张怀瓘《书断》等,这些对我学习书法认识书法很有成效。古人关于书法的创作研究是书法史上瑰宝,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历代书家无不从中受益。可惜一场文化大革命,原先社会上流传的这些经典著作大部分被毁,只留下了些残缺不齐,凌乱杂碎的篇章。当我由悬壶济世的医师弃医从文,进入华东政法学院执鞭后,爱好使我有心把书法理论研究和整理作为我的学术课题。当时改革开放,文艺复苏,书法艺术走向繁荣,而书法理论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原因在于古典理论没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是不容易看懂的,而有古文功底若没有书法方面的实践知识也不易理解,而我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把古人的理论,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切身的体会破译出来,让书法爱好者不再雾里看花。我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这种方法对学习书法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通过研究和整理,使书法艺术理论逐步形成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笔者:你是如何看待书法理论研究的?
洪老师:书法理论研究是一项枯燥的、乏味的、很难见到成果的、更是不易被人认同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做这项工作是捡拾别人的牙慧。我认为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连牙慧也拾不到。尢其市场经济时代,向钱看的信念使得人心浮躁,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责任心,那么对书法学术理论的研究将会残缺不齐,弘扬书法艺术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就是把书法作为学术研究,从表像上看,似乎空洞无味,但是,一旦进入角色,并与自己的书法创作结合,有了成效,那心里的感受又是柳暗花明的境地。因此,无论我的《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古今书法名作鉴赏大成》、《书论选读》、《海岳名言评注》、《古典书法理论》、《法书要录》等数十本拙箸及发表在《书法报》、《书法研究》等海内外报刊的文章如《书法家必须学者化》、《功夫在字外》、《书法应有批评》等文章可以说在书法界的影响出乎我的意外所料。
笔者:您是如何将书法理论研究引用到书法创作中的?
洪老师:历史上王羲之深山学书,把山里的竹叶、树皮、木片、山石等等,不知写掉多少,虽然手上有了一定的功力,便还是不能使自己满意,后读了《笔说》、不到个把月光景,书艺便大进,可见借鉴古人、前人的对于书法认知的经验之谈,给书法学习和创作起到的作用是如斯之大。现在很多打着重量级旗号的书法家,他们对书法理论不去研究,却利用自己的位子、票子同,挤进书法家队伍,书法艺术掺进不少沙粒,他们在旋转的书风中摇摆不定,红尘滚滚之中,又有多少人能沉下去认真读古代书论。走快捷方式,讨巧的思想使这些“家”们浮躁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竟漠视历代书家们花了多少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是多么可悲!我学习书法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碑帖之外,也是的的确确通过借鉴历代书法理论引导了我的创作惯性的作用,出版社还是不断地找上门来,要我为他们写点书画什么之类的著作,前些年,我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人文学科上,也是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去进行学术研究,为此丰害了我的学养,这几年中,朋友们说我的书法变化很快,内涵越来越丰富,这些全靠我的知识积累。
笔者:作为书坛的资深学者,您是如何看待书法,尢其是理论学术研究和发展的?
洪老师;书法热潮自改革开放至今,浮躁已随激流而去,沉淀下来的才是我们所要的金子,中华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墨海无涯,永无止境。书法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学术的正确引导,古人已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我们怎样去效仿、借鉴古人,从而走出一条无愧于我们当今的路子,压在我们肩上的担子可谓不轻。规范书法学术研究,丰富书法创作内涵,是我们无法面对先贤,更不敢面对现代。值得庆幸的是,书法创作队伍在不断壮大,一大批书法志愿者知识结构多元化,他们勤奋好学,上下求索,让我们看到书法的希望和未来。
......
交谈在愉快中进行,我看到一个智者的思想熠熠发光。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在充满诗意的艺术时空里,长成了一排排郁郁葱葱和绿荫......
张宏元二○○○四年夏于杭州西子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