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中(阿中)先生的行书作品,在当今的硬笔书法界,风格还是较为明显的,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现在,就让我们来走进他的作品——
当你翻开五、六年前的《青少年书法》、《钢笔书法报》等报刊上登载的先生的硬笔作品时,传统功力已开始凸现——结体精严、笔力老到、出于二王而有明清气息,顺带着才情满怀。基于此,他不甘囿于传统的阴影下而失去自我,以他军人的气质,以他饱满的人生经历,以他丰富的“战地”经验,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他看到了硬笔书坛创作的不事进取:书体风格上简单重复着前人和硬笔界的一些名家;书写形式大多是毛笔书法的简单重复。由此,他抒写着新的乐章:2001年《中国钢笔书法》杂志“月月竟书擂台赛”上的先生大作开始了新的创作理念的尝试:在空间构成上开始运用“计白当黑”,我们在欣赏时不再是仅从字的笔画、结体就能看透他的,必然会被他的整个空间构造所吸引。
沿着此条新路,他开始了艰辛的跋涉。他进一步着眼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形式上大多是经过苦心经营的,当然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形而上”哲学理念的绝好诠释。这种以外式的表象来强化凸现自我,不是造作的,不像西方人整天西服革履,极力地表现自我(不管自己舒服与否),他追求的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喜欢穿着和服打着太极,是一种“朵而胶囊”式由内而外的调和,他的手法是高明和丰富多彩的:有时是西方哥特式的建筑美学,在不平衡中体现和谐,再加上“小印如盐”的点缀,让人心旷神怡;有时是对称式的中国标准建筑的端庄美,而此时他的手法又发生了变化,利用字内的结构变幻而另生化境——巧拙相生、碑帖相融,于“中和”中见“奇特”,美不胜收!以上特点,在2003年第一期《绿天硬笔书艺》“绿天之星”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首届武陵杯中国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是对他这种书风的肯定。
尽管如此,让我们来剔开形式的一切外壳,来仔细端详先生书法的本体。他做到了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南北通会、碑帖相融,极大地丰富了硬笔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注重单个字造型表现,不再把汉字看作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注重于其形状的穿插避让和开合收放,对汉字结构作了大胆的变形处理。章法上,强调体势,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整体抱合,空间的整体分割,一种神采和情势,构成了硬笔书法的新天地。但依然让我心生担忧:在碑帖相融的处理上是不是过于追求对结构变形处理,有时透露出生涩怪诞之貌,让人扼腕叹息呢!能不能借鉴一点谢无量、于右仁、沈曾植、毛泽东等大师的高明之举呢?因碑帖相融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在字的笔法上进行内用功,既强调方笔又加入圆势,内厌与外拓相结合,静与动的统一,将老庄的道家哲学与儒家伦理的温柔敦厚融合起来,以柔克刚。何不在结构变形上稍收敛一点,走蝶化经典之路,走王羲之——颜真卿——郑道昭——康有为——沈曾植之路呢?
他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思考着,也埋头苦干着。他有了新的动作——进一步走进传统。
为了硬笔用笔的不断丰富,他同时钻研着毛笔书法。有人说,阿中的硬笔华彩大多是通过外表的包装来实现的。可在毛笔这里,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化妆”,但我们依然看到了她的华丽:字的大小变化,整体融合;用笔方圆兼备。我知道,这里的“方”的用功,是在暗暗的为硬笔准备的,因在以往他的硬笔创作中“圆”势多了些,使人看上去有流于浮滑之感,他在偷偷地追求着这种六朝碑版的感觉,寻求着这种金石的气息,而最终使自己的硬笔用笔更加丰富起来。他是在用笔上“内用功”啊!
可贵的是,他在锤炼碑帖相融“内用功”用笔的同时,没有忘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段时间以来,他“上市”的一些硬笔作品,明显地带着强烈的传统意味,二王的遒妍、米南宫的倚侧、董其昌的萧散都能扑面而来。还是在强化传统工力啊!先生深知,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就会有最猛烈的力量迸发出来,从而走出一片更为灿烂的天地来。
由于他的努力,如今先生的作品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又多了些厚重感,给了欣赏者新的的力量。
由此,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传统是作品力量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