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网络领略柳长忠先生的黑白世界,这里没有流行书风“丑书”带来的谎言,没有制作的华美引起的惊叹,然而,那跳跃的黑白色彩却于平实朴素中铺展开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柳先生充满艰辛的探索途中,是什么让他有如此的执著?----使命的力量!这力量是如此之坚,如此之韧,激励着自己,又感染着他人。
母亲的一句话启迪了先生艺术的原始冲动;360天的“墨餐”铺垫了先生的艺术功底;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激励着先生不断潜行;一本又一本字帖的出版让他感觉到写好字的责任;几年的“不务正业”让他感觉到“黑白世界”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忽悠20年的硬笔书法让他有了重扯艺术硬笔的大旗!
先生的书法作品是经意的,绝对是一种负“责任”的艺术手法。并不因为自己有太多的书法才华和天性的禀赋而奢侈的挥霍,从用笔、结体到章法,都是一丝不苟的,看来先生是严谨的,“心中有竹笔下方能有竹”(板桥感悟)!似乎是唯心的,但事实上是唯物的再反映,竹的景象已经烂熟于胸了,就看你是如何反映出来了,是实写,还是意写,全在书家的笔端来表现,柳先生无疑是高手,先生的作品反映出来的艺术语言,已不单单仅有“竹”而已,而且有“竹”派生出来的“意象”!对,是这样的,先生用多年的功力,数年的生活体验,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学养的聪慧与理性成就了笔下的这般精彩。说实在的,我不大喜欢和欣赏如尉天池式的那般“虐待”毛笔和挥霍艺术天赋的书家,那样尽管看上去有些“气势”,但更多的给人一种“草率”的印象。实际上,这样的书家的误区就在于错用了艺术的灵感和天赋,若能稍“在意”一点,也许景象就会大为改变了。
先生这种作品艺术风格折射出来的是一种为艺和为人的理性,在不同的生活时期和阶段,先生都能作理性的思考而作出审时度势的判断。用毛笔书法的功底作硬笔书法的铺垫;用“黑白”世界带来的乐趣充实可以消遣的时光;线条艺术成了太多次那个时期的“梦中情人”;顺应时代的发展,创办历史性的《中国硬笔书法》杂志,并开始全新运作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和传媒奖评选,等等。
先生的作品风格感染着我们,什么样的作品有一种艺术语言?什么样的作品能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什么样的作品能给人以一种启迪?当然,我们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关键是从先生的作品里读到什么?我认为至少有三点:传统的功力、向上的气息和艺术的使命感。传统的功力告诉我们要向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碑法帖学习;向上的气息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要积极地对待生活,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取艺术的灵感;艺术的使命感告诉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所创新。
先生为人的理性和顺应时势作出的判断和举动感染着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人?怎样让艺术的人生更为充实?怎样不负生命的使命感?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去效仿,关键是我们从柳先生的身上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其实我们每个人去用心生活,努力工作,在生命和时代最需要什么的时候,你能不回避,你能“揭竿而起”,让生命不那么苍白,让生活更为有色彩!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柳先生的书法作品和艺术人生充满了这般有色彩和神奇呢?——原来就是一种“使命的力量”。
2006年元月7日于墨轩南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