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金熙俊是九年前的事。那时都处在求学的时代,每天懵懵懂懂的忙碌。终日出出进进于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在教学楼和图书观之间有一段长廊,曲折得很,凭空的多了几分典雅别致。在长廊的壁上,就挂着许多字画。偶尔的不经意的驻足,那黑白分明的视觉冲击,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感动,同时在心里烙下了一个名字——金熙俊。
我和金熙俊的熟识应该算得上是一种巧合。那时我每天都处在闲散的游离状态,尽情的享受摆脱书山题海束缚的自由。夜里,窗外凉风习习,夜色中隐约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时而舒缓如潺潺流水,时而飘忽若袅袅云烟。让我们这些思乡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醉了!翌日傍晚,我怀抱着一只笛子,茫茫然地徘徊在长长的回廊里,终于,笛声响起,犹如一片清辉,心神分外明澈。我带着一份状如祈祷般的虔诚,去敲门。最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就是金熙俊。开朗而健谈,博学而谦逊。从此,我们熟识了,一方面跟他学竹笛,另一方面和他在一起,让我摒弃了享受的念头,重新回归到了学习求知的思维空间。应该说我是被他的那种激情和洒脱深深感染,再次激发了我生命里的那份对文化的渴望。我们常常谈论书法到夜深,常常挥毫到天明!那时候,我们对于书法的理解都比较浅显,但是却格外的虔诚,从来不敢自居为学书法,而是称之为写字,金熙俊的字极其洒脱,硬笔书法犹为出众。欧阳率更的刚劲与规整,在他的楷书上体现的淋漓酣畅。每次学校的艺术节上,都能见到他洋洋洒洒的大幅作品,或行或楷,煞是可人。那时班里的同学都喜欢他的字,我近水楼台,在和他接触的那段时间里,我收集了他相当多的作品。两年后,他大学毕业了,写了一副字送我,虽然期间也偶尔回来,但是终归是不在校园里了,所以见面也极少谈及书法,不过那时我在解殿双门下学习书法已经有一段时日,面目已经不再可憎可恶,也正因为如此,他萌发了拜师的念头,当年暑期,他就成了韩戾军老师的门生。而后,他的书艺精进,不但形神俱得,而且对于古典诗词也颇有见地,盖与韩老师的谆谆教诲不无关系。后来尽管又见了一面,不想那一别就是六年。而后的几年,我们彼此杳无音讯,各自守侯着自己的梦想,在各自的奔波。
2003年,我在报纸和杂志上多次的看到了他的名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同时也看到了他的作品,更加稳健,更加平和,闲淡中透出古朴自然。不久在网上知道了他的消息,一方面为他骄傲,一方面渴望着再一次重逢。
2004年的深秋,我来到了深圳,和他离的更近了,平日里常常收到他寄来的作品,小楷清新隽永,古朗雅致,黄道周的风骨昭然若出,行书作品更是酣畅淋漓,潇洒率真。网上也常常交流,在感叹他书风成熟稳重的同时,也喟叹天道酬勤。若非十年板凳的冷坐,终究不会取得如此另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年来,他凭着自己一身的热情,根植于传统文化,追唐溯晋,使自己不断成熟,作品多次发表于《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钢笔书法报》、《中国硬笔书法报》《东方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同时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赛: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优秀奖;“小榄杯”全国县镇书法大赛入展;“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入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览入展;“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及教师书法大赛国家级三等奖;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入展。
然而,在我眼中,在我心里,他还是当年的他,对艺术一如既往的虔诚,对生活始终如一的热爱,只是比当年多了一分厚重,多了一分质朴。虽然近在咫尺,却一直没有谋面!遗憾!夜色暗中悄逝,不觉已是更深漏残!
刘海龙于深圳黄田
2005年3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