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慕白作为《钢笔书法报》的创办者,在当代硬笔书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硬笔书坛徘徊观望的转折点上,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硬笔书坛的生机与活力,更激活了硬笔书人的思想和灵感。仅此一点,邹慕白就可以在当代硬笔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同时带给我们的是关于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
一、“背水一战”的大胆抉择
硬笔书法的艺术创作及社会活动,历经二十多年至今仍然拥有广大的参与者。在经济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的大文化背景下,硬笔书法也在积极地调整着自身的定位——硬笔书法正在经历其性质变异的生命洗礼。她似乎要以此证明自身的艺术感召,与数千年传承的毛笔书艺携手进入纯粹自我表现的精神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我视之为与时代文化一同发展、进步的硬笔书法的艺术创作与传播活动,二十年风风雨雨,淘尽多少英雄。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不管硬笔书法的将来如何演绎,能够见证这一“古老而年轻艺术”不同寻常的历程,让我们颇生“把酒凌虚”之叹……
邹慕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意义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创办并发展了《钢笔书法报》,在现实的硬笔书坛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历史功绩。如果说当初邹慕白完全是凭借自己对硬笔书法艺术的热爱而投身硬笔书艺传播事业的话,那么,现在的邹慕白和他的《钢笔书法报》则已蜕化了个人情感,而承载的是当代硬笔书法的社会责任。邹慕白在选择自我的同时,也被硬笔书法所选择,将自己汇人了硬笔书法的历史潮流。
《钢笔书法报》的问世让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在学习、创作方面有了更多的借鉴、交流和相互砥励。这在《中国钢笔书法》已“孤军奋战”十多年后的当时,给硬笔书人以慰藉和鼓舞,是对硬笔书法艺术的促进和提高。在硬笔书坛呼唤新生传媒的时候,《钢笔书法报》的诞生,正逢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契机,邹慕白以他过人的胆识,充分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硬笔书坛从塞外到南疆;从中原到西北;从京都到省城以及地市,甚至乡村,一时间可谓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各种名目的硬笔书法报刊层出不穷,但由于操办者因利益因素的短视和艺术素养的缺失,因此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在这样的硬笔书法人文环境中,邹慕白竟然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公职,“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在外人眼里,这种“固执”和“偏狭”是“不识时务”的,而且是劳而无功的,但却显露了他的魄力和远见卓识。
我们还没忘记《钢笔书法报》面世的情景,有和其他自办报纸一样的赠阅,但却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与人同的栏目设置,但却是不一样的艺术品位。办报者低调务实和对硬笔书艺本体的关注与关怀,以及其服务硬笔书人的办报理念,稳健诚信的处世作风,很快就赢得了硬笔书坛的认可,收获了硬笔书人的信任。这也为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看来,慕白兄当初白手起家辞职办报的行为不仅让人感慨和钦佩,同时,因为他谦逊、笃实的人格魅力也似乎注定了他的成功。
二、立足硬坛的“文化产业”
《钢笔书法报》在参与硬笔书法艺术传播方面,已经享有广泛的声誉,创刊七年出报172期,这其中付出的艰辛,恐怕只有慕自兄自己知道。应该说《钢笔书法报》目前的情境是令人称道的,这不仅是因为她已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更重要的是慕白兄全力打造的硬笔书法“文化品牌”已经具备规模:以《钢笔书法报》为依托举办的“文华杯”已成功举办六届:以“文华杯”为阵地,推出了成百上千的硬坛新人;立足硬坛近两年举办的“世纪杯”、“羲之杯”大赛,面向全国毛笔书坛,吸引了不少国手的积极参与。还有彩版精印的《东方书画报》等。邹慕白关注当代大书坛的文化背景,洞察书法的发展形势,开阔视野,积极兴办“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使他的书法大赛,出版及硬笔书法普及和提高等社会活动步步为营。并且形成了一条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文化产业链”。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汇集、分析与整台,根据书坛现状,适时调整应对方略,这也使邹慕白成为全国书法界少有的民营“文化资本商”和大赛举办者,其声名日显。目前,他又进军书法网络界,操持《中国书法展览网》的日常工怍,成为了书法网络时代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电体现出他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在他麾下的采编人员达10多人,办公条件日益改善,开展活动的触角也在不断拓展。使人相信慕白兄潜心于书事,努力将其书法事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
三、“双管齐下”的书家本色
近些年来,邹慕白硬笔书法的艺术品位一直在不断提升,虽然他示人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还是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他明晰的艺术追求。他在纷繁复杂的书法活动之余,以更大热情和心智的付出,亲近书法传统。在灯火阑珊的静夜;在怡养休憩的晨昏、研读古帖,每每孤灯独对,乐而忘情。在对各类大量投稿作品的审视思考中,他积累着自己的书学思想和审美感受。他没有因为身处书法环境而麻木不仁,迷失自我,相反,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了他很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由于对书法艺术的真爱:由于与笔墨的厮磨,使他得以从琐事中获得心境的解脱,而更加矢志于自己的艺术理想。
慕白兄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十多年来始终在传统帖学一系。他早些年的作品多取法二王路数,有圣教遗意,更得米元章活脱奔放,爽利净朗之姿。这些从刊发在《中国钢笔书法》1992年第6期“佳作选登”栏目的那件行书横写作品《济慈诗》中可以一览无余。同时,从这件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他对章法把握及硬笔书法艺术表现方面的独到颖悟,此作不仅大胆以英文字母入书,其在行列间参差错落的尝试,不要说是在十二年前的“创作理念”中能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就是在硬笔书法艺术创作不断深入、艺术表现日趋多元、唯美的当下硬笔书坛也是具有启迪作用的。近年来,他独好苏轼书法,其中又以《黄州寒食诗帖》为最,从审美情性上看,这表明了慕白兄对宋人写意书风的追崇。但如果从书体的内在气质上去观照,对苏子瞻书法的研习与其先前曾过手的米元章书法似乎存在一定的技法冲突,这就是对书写节奏变化的表现和认识,米元章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臣书刷字”与“苏轼画字”及“石压蛤蟆”的“扁浅”虽然同属宋人“尚意”的审美范畴,但在书写情境及个性特征上是多有异趣的。就是这些需要表现自我吸纳与扬弃能力的书写素养,才更显现出邹慕白的睿智和善于取资的高明。他现在的硬笔行书作品,不仅充分承袭了“苏学士”的意态,更写出了他自己的情愫——一种空灵的,儒雅的气质。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其作品对五代杨疯子《韭花帖》内敛精警审美态势的表达,使作品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让人可以有坐忘之想。在节奏表象上,当然是“摈弃”了快捷的,已趋于闲适的悠然。另外,他在章法上的独特感悟能力使他作品中疏密及留白的处理,总能怡悦人的视觉感受。比如,近两年来他的作品不论横幅,还是条幅,其间以小字作题跋状并变化书体的章法形式,加上红色(印章)的经营“点缀”,其雅逸的品格让人会赏之余,每有占有的欲望。在对古代经典法帖以毛笔大量临习的艺术实践中,对书写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积累,使他通过硬笔交替表现时更加自信与自如。
慕白兄有非常扎实的“唐楷”基础,他对“法度”既有感性的锤炼经验,也有深刻的理性思辨。因此他楷书的审美取向已不再是以“法”为“形”役的刻板、僵化。其楷书具有很强的“行楷”体势,不仅单字顾盼有致,间或出现的行书字法使作品呈现出律动的生命状态,邹慕白的楷书作品一样能显现他的创作才情。古云:“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又有“书者,如也”之论,慕白兄或可证之。
自2002年以来,他的毛笔书法创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是人展首届“兰亭奖”,接着人展了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并获湖北省第五届书展一等奖。他的毛笔书作,不独章法布局时有新致,其中以变化字距大小调节“墨色块面”和收放纵逸手段的运用,使作品洋溢着清新隽永的文人气息。
去年湖北省五届书展前夜,他曾约我相见于湖北美院,我因事没能成行,也因此使我们的首次见面不期至今。但我们的电话交流却能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慕白兄的谦和、坦诚以及勤奋、执着与豪爽,其风度情怀可以兼及众美,我相信这种直觉的灵光。当然对我们的第一次相聚也更加充满了期待……
由《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举办的新世纪中国硬坛“十杰十佳”青年书家评选揭跷,欣悉慕白兄荣膺榜首。我想,对于他获得这样的奖赏和认可,应该是硬坛的共识,亦可谓名至实归,当之无愧。因此当我遵嘱写此小文时,便有了如上对硬笔书坛历史的回望和对慕白兄曾经为之努力的回味。不过,我更愿去展望和遐想——我们希望在硬笔书法新的发展时期有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使硬笔书法的文化事业更加绚丽,更加多彩!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4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