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坛撷英 > 书坛人物
字字写春秋 笔笔见真情
——记著名硬笔书法家丁永康先生
□ 清风

在当代硬笔书坛上,有一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者,他就是丁永康先生。

“笔底龙蛇舞,胸中天地宽”。这是中国书法家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在前辈们的眼中,丁永康无论是字品,还是人品。正渐渐臻入这一以墨香和意态渲染而成的中国人文历史的境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青年追随者的心中,丁永康先生是“一代宗师”,他们倾倒于他的才情,倾倒于他的大家气度。

面对他时,又一种感动潮涌至心头:丁永康——恰如他笔下的潇洒和心中的脱世。没有权势,没有传奇,更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和派头,有的只是“忍冻孤吟笔退尖”的练字精神和学问修养。

学品:颠狂早慧少年时 忍冻孤吟笔退尖

江苏准阴,人文之地,古老的文化和富庶的土地滋养着江淮平原上的人们。1956年8月,丁永康出生。虽不是书香门第,但父母心中期望着永康“好好读书”、“早有出息”。少时的永康却是出了名的顽劣调皮,“七、八岁前光屁股,上树下河恶作剧,一天到晚不着家”,就没让父母省过心。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顽皮小子日后竟然跻身中国书法家之列!

也许是为了“惩罚”儿时的玩劣,老天居然让他迷上书法,并且,从此执“迷”不悔。

当兵入伍,铁打的营盘收拢起少年的一曲狂想,将血性男儿的追求锤炼成熟。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人指点,丁永康为字中乾坤沉醉,笔划挥洒的奇妙世界将少年的人生茫然沉淀,沉淀出对人生的追求;在追求中,他找到了自我,曾经不羁的天性从此化为笔端的洒脱和真情。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凭着韧性和毅力,短短几年,如横空出世,丁永康挥笔直登“将台路”。

“只有傻子才可以写字,聪明人写不好字。”一个“傻”字道出了其间的酸甜苦辣,也道尽了成功之路必经的忘我境界。

“他是一位勤奋进取、好学上进的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刘艺如是评价过他。

对现代人来说,这些也许是难以理解的奇迹: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磨干了屋檐下的几大缸水;有人写毕洗砚,洗墨了一池塘的清水……

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积成丘,他索性挖坑掩埋,起名“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来练字,他就摘取蕉叶代用。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皆被他摘得光秃。

而丁永康。以人生为砚,以心血为墨,磨出了岁月沉甸甸的内涵。

“非人磨墨墨磨人”,只有把书法与生命合而为一的人,才会把生命对自然的渴求,转化为笔底的无尽风光:颠倒、错位、裹卷、旋涡、复旧、超前,时肥时瘦,时浓时淡。看他的字,“清风呼歌人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的空灵感油然而生。

他的字,蕴涵着传统文化的风骨,散发着时代创新的气息。他的书法作品,为国内著名博物馆收藏,被欧洲、美洲和东南亚等地的社会名流珍藏。

成品: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世纪的暖风在吹拂,80年代风起云涌的硬笔书法热深深吸引了他。

早在大半个世纪前,鲁迅就曾在《论毛笔之类》中感叹:“毛笔……无论如何敌不过钢笔和墨水。”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节奏。

“硬笔书法展览、比赛接连不断,参加比赛可以使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

从毛笔转向硬笔,也使他实现了将个人爱好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初衷:中国人要写好中国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要为提高全民族汉字书写水平做点工作。“人活一世,总要有所作为,总要为社会、历史留点什么,否则,就白白活一回。”

1986年5月,在由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和中央电视台等23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大赛”中,丁永康荣获一等奖,在以后的三、四年间,他先后20多次在全国性各类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奖,8次荣登榜首,由此奠定了硬笔书法名家的地位。

他的硬笔书法汲取了毛笔书法的营养:楷书,受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影响,笔力遒劲,结构险中求稳,法度严谨;行书,初学二王,后临赵孟頫、董其昌等名家碑帖,清秀遒美,大小相间,行气流畅,以气韵取胜。

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以自己的个性立足;书法的嶙刚起伏中,既积淀了前人的风范,又展露了创新的功底。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等20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他编写的《钢笔字书写新技法》,以及60多种字帖,发行千万册。“天下谁人不识君”,他的追随者无数,人们由衷喜爱他的字。

教品:韶华不为少年留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精神的领域里,他是个不倦的追求者。当成就如同阳光般灿烂地照耀在他身上时,他却平静地走入被常人冷落的书法教育,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投注在一双双稚嫩的、初握钢笔的小手上。

80年代中后期。他先后担任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华艺习字会函授教学老师,曾经与《金融时报》联合举办了金融系统硬笔书法函授班。90年代初,他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硬笔书法副教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硬笔书法教授。

在北京,他常常利用节假日或晚上为大中小学校的师生讲课。有时,他还利用出差机会,挤时间为外地师范学校的师生授课。几年来,他辅导了数千名习字者,其中有近百人在全国性和省、市级书法比赛中获奖。

他的细致入微,让人惊异。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子汉。竟能将汉字的横、竖、撇、捺罗列出无穷妙趣,而且,自己探索出一系列书法教育心理入门等技巧技法。

他的血液中涌动着创新的激情,传统在他这里得以延伸。在《钢笔字书写新技法》一书中,他对选帖标准、练字方式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学好钢笔字,一要激发动机,培养意志;二要循序渐进,规矩练字;三要临摹结合,掌握规律。他的方法指导性很强,足下高徒不断。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已功底深厚,但他仍无松懈之心。他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一套新型写字教学法。其中,汉字书写教学新型训练板(教具)已申请中国专利。这套教学板为初学者、特别是少年儿童设计。能有效地克服字大出格、结构松散、字不居格中、行款不齐等通病,具有直观准确、容易把握、提高练字质量等优点。

“能为推动硬笔书法教育的普及尽一点绵薄之力,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书品: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钢笔书法的线条贵在流畅而粗细相杂,富有变化。”

“过于平正的字近俗不耐看,过于险绝的字又易涉狂怪。故耐看的字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涉怪,合乎情理。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疏密、伸缩、参差、俯仰的变化,各尽姿态,又合乎自然美法则。”

“风格即人。有无独特风格,是衡量习书之人书法成就大小的一个显著标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丁永康论钢笔字的线条美、结构美,布局美、韵律美、意境美、自然美、风格美,颇有见地:“一篇成功的钢笔书法作品,应该是‘法’与‘意’相结合的艺术品。不仅要求笔画精到、结构优美,单个字写得漂亮,而且,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美是书法艺术中最朴素、最具功力的美。”

平淡少奇,质朴无华,是字中真人,人中真品。

1989年,他组织发起了“保险杯”暨“第二届中国汉字大赛”;1996年,他参与筹备成立中国书协硬笔书法委员会,曾担任副秘书长;同时,他参与组织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展览”,并担任评委;1 991年至1996年,他连续6年担任北京市、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评委。

从书房走进更广阔的社会,他的艺术生命寻找到,更富滋养的人文社
会环境。

人品:桃李春风一杯酒 出门一笑大江横

洒脱旷达的丁永康是位性情中人。

走进他的办公室或书斋,满壁字画,翰墨飘香。

屋外的世界在不时变幻,而他一直依然故我,坐拥书法,品味与字相伴的宁静,享受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

在书法世界,人变得渺小,又突然变得宏大。

人如其字,通体古拙。外逸内刚:踏踏实实练字,老老实实做人。急功近利,他不欣赏;自吹自擂,他更反感。

“酒好不怕巷子深,功到自然成。”

“既无所谓,又有所为”,是他的人生信条。所以,我们眼中的丁永康:仨两好友,一杯好酒,是人生一快;音乐低回,舞笔龙蛇,是人生一快;功名利禄随他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人生大快!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0年第5期

【回到首页】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bsf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