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者,心画也。”书法是艺术家性情、功力、修养的外观。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不只是感到赏心悦目,更能体味到书家泻于宣纸上的风采。
展于眼前的是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南通市书协副主席张晏先生的近作行书中堂,所录为林散之论书一则:“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张晏先生多年来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孜孜于书法这块芳草园地中,不追书坛流行风,而是深深扎根传统,取法乎上,从而使他的作品有源,有流,有“我”,有很高的品位。
欣赏这幅作品,给人干净挺拔,洒脱俊雅之感,于端庄中有飘逸之气,遒健中含雅秀之美,深得晋唐尚韵、尚法之三味。从作品的用笔看,方圆兼施,以方笔为主,显得刚柔相济;从章法看,大小错落有致,轻重有别,虚实共生。点画线条的起、承、转、合作用于作品中而不着半点痕迹,显示了书家善于驾驶全局、把握整体的能力。
我们再深入到作品中的每个字去欣赏。这幅作品很难创作,难就难在重字、重偏旁很多,处理不好,就会限于雷同而使作品了无生趣。作品中“人、于、而、不、变、解、然、欣”等字都有重字,“不”字甚至重复六次,更有七个字带“三点水”旁,书家却把它们写得各有姿态,无一相同。作品第二行的“崩”字,取不同笔法,略带斜势,摇笔散珠,翩若惊鸿,真有泰山崩裂的感觉,在全篇中很醒目。观之,犹如平静的湖面上,不经意间跃起一条鲤鱼,平添了湖水的沉静、悠远。第三行的“怒海啸于”四字,顺笔而下,极尽线条、墨色之变化,而四字之间藕断丝连的牵线更显气韵生动。
(刊于1998年11月2日《中国书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