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被一幅书法佳作所深深吸引时,我们会很想知道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起因、构思以及创作的过程,这也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展于眼前的是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南通市书协副主席、南通书画研究院书法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晏先生的草书中堂。写的是刘海粟诗《题黄山百丈泉》:“穿山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心以入情”,书家张晏读到这首诗时立即引起共鸣,因为他曾游黄山,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激起他强烈的创作书思,特别是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更契入张晏先生内心深处,书家的创作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他要通过手中之笔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经过深入构思,反复酝酿之后,一天深夜,书家取出珍藏已久的上等微宣,调墨拈笔,泼墨挥毫,创作出这幅气象恢宏,雄风鼓荡,抒情写意的书法佳作。
这幅作品,从用笔看,前两行以方笔为主,线条显得坚韧挺拔,暗合了黄山险峻的气势。你看,“山”被“穿”开了,“透”字笔划断开,透出气来,“石”下不同形态的六个点,真如黄山千姿百态的石头。第二行“出处高”三字,字形拉长,就象那百丈泉高高在上。作品后两行以圆笔为主,写得流畅豪放。特别是第三行“溪涧岂能”四字,顺势而下,一泻千里,变化极为丰富,至“留”字,笔锋一转,写得端庄稳健,使通行流而不滑,似乎真想把溪涧留住。然而,“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岂能留得住”呢?从章法看,整幅作品28个字大小错落有致,跌荡起伏,气脉贯通,意象万千。前半部分展示的是“乱石穿空”的造化之美,而后半部分表现的却是“惊涛拍岸”的心源之美。可以说,书家用手中的一管毛笔,写的是变化多端的书法线条,而承载的却是书家内心深沉的思想情感。书法之所以成为抒情写意之艺术,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张晏先生孜孜于书艺达三十余年。三十多年来,书家不求艺外之物,日日临池不辍,积淀了深厚的书法功力和修养。厚积而薄发,书家从不轻易拿作品示人。每次作书,必是“依情发笔,按理成画”,力求每幅作品都有新意。书家从不重复自己,一首王维的《山居秋螟》,他先后写过数幅,却没有一幅面貌相同。张晏先生认为,从艺之路,既要领略书法,中得心源,也要书须存思,外师造化,从大自然万象之美中迁想妙得,探求新意。于是,近年来,他两度应邀访日,交流书艺,多次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去年春,他从长江下游乘船溯江而上,直到三峡工地,进行了为期26天的1998大江溯源采风行。在饱览大自然真山真水的壮美和三峡工程的风采后,书家有感而发,创作了具有影响的“世纪三峡”、“长江三峡赞”对联等书法作品。其“古人说峡”行书手札入展首届江苏美术节并获奖。正如张晏先生峡江归来后在《思入江山气象雄》一文中所写:“大江的雄姿,三峡的风采,壮我书思,宏我气概,激发起无限的创作热情”。
(刊于1999年9月6日《美术报》、1999年第6期《江苏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