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章,印面正方形,长5公分。后高8.8公分,可谓巨印矣。人手沉重,偶不留意,曾跌损一角。
印面刻白文七字:“不使人间造孽钱”。此印,原为画家所用,更有上句为“闲来画幅丹青卖”。但引而申之,官、商诸流亦皆可用。印面篆刻,平实一路。刀法细碎,但非浙派之放逸,反觉拘谨。总之,从印论欠老辣而嫌嫩出也。
边款两行,极妙。文曰:“家父远游京师,嘱少牧日日治印。时在乙酉之秋”。少牧者,黄牧甫之子也。《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黄石,一名廷荣,字少牧,一字问经,又字肖牧,安徽黟县人,士陵子。工篆刻,能承家学。刻印功力极深,严正挺拔,不为狂怪之态。摹勒拓器,尤为佳妙。随父游幕京师,绘拓彝器全形,分阴阳向背,逼近六舟(僧达受),《陶斋吉金录》半出其手。”边款之妙,似远胜篆刻。篆刻风格,并无其父之气息,边款亦然。此数字,结体自然,挥刃随意,真天籁也。其刻法,亦与丁敬以来之法大异。横画每倒石,轻人轻出,捺笔亦如之。
黄牧甫为一代篆刻大师,与吴昌硕可谓一时瑜亮。黄氏长年远游在外,谋食四方,恐无多时间教导儿女。黄石(少牧)为其长子,原配汪氏所生。继室孙氏,生二子,名幼牧、小牧。因在广州多年,另娶朱氏,生一子二女。从此印边款称“家父远游京师”,似应作者未曾随侍。何况,牧甫到京之年据《中国印学年表》,在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下称:“黄士陵(牧甫)人北京国子监为生员”。此时,其风格早已定型,岂容即在身边之少牧远在自己得意处外面兜大圈子?又从此印,足证牧甫进京之年,确在乙酉。
关於黄少牧的生年,上述两书均避而不谈。《民国篆刻艺术》认为:应生于1879年,查系光绪五年。此印作于乙酉之秋,应系光绪十一年。果若如此,则少牧系七岁虚龄即作此巨印,似乎过于离奇。余以为,其生年似宜再考,前引两书避而不谈者,示郑重也。总之,此印少牧之少作也无疑。 |